用科技的光芒照耀每一个梦想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5:55

新华社记者张泉、温竞华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令广大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

长期以来,他们矢志报国,锐意攻关;他们面向国家和人民需求,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能,建报国之功。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我们向全国9100万科技工作者致敬。

攻坚克难 瞄准科技前沿勇攀高峰

“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

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创新成就的背后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惧艰辛、攻坚克难的努力。

5月29日晚,海南文昌。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的耀眼火焰照亮了夜空,成功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随后,天舟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中国空间站建设再次迈出重要一步。

绝不带一丝隐患上天!经历两次推迟发射,9天奋战,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打赢了这场逆风之战。“航天人天生具有打逆风球、走上坡路的能力,没有什么风雨波折能够阻挡我们前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李明华说。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还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恒心与韧劲。

“回想‘两弹一星’元勋以及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前辈,他们淡泊名利、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有的长期隐姓埋名,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正是这种专注,让他们把冷板凳坐热,最终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大科技贡献。”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龚旗煌说。

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为基础研究领域的中流砥柱、科技计划实施的生力军。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超过60%的完成人年龄不足45岁。

“科研道路没有一马平川,创新之途不会鲜花满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踟蹰不行,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思路和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挑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和地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执行秘书长王猛说,我们将牢记科学使命,把冷板凳坐热,用青春创造科技新成果。

默默奉献 聚焦人民需要创造美好生活

食用菌产业“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谈起食用菌的特性,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院士如数家珍。“利用特色资源,打造本乡本土的特色产业,这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李玉说。

走过山区、到过边陲,他先后制定“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研发出300多项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育了45个适宜贫困地区应用的食用菌新品种,帮助数万贫困户成功实现脱贫。

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无数科技工作者瞄准国家和人民需要,在守护人民健康、提高生活水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阵地上默默奉献。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大量科技工作者无惧风险、坚定逆行。从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迅速筛选评价一批有效治疗药物,到目前已有5款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科技工作者为疫情防控筑起有力的科技屏障。

脱贫攻坚战中,几十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成为支撑全面脱贫的一支“硬核”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计120余人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0余个市(县)开展扶贫实践,取得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效。

京津冀等区域雾霾天数显著减少,北京PM2.5浓度持续下降……近年来,我们的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这背后有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的努力和坚守。他留美学成后毅然放弃国外工作机会回国任教,深耕大气污染防治40年,为祖国培养了一批“蓝天守护者”。

“尽管已经70多岁,但我还是要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这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的责任。”郝吉明说,科技工作者首先要有家国情怀,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改善人民生活做研究。

代代传承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催人奋进

“我体会到党的伟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伟大,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写于1958年的入党申请书,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振奋。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一面红墙上,悬挂着钱学森、钱三强、王大珩等100位科学家的入党申请书,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为众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家精神教育课。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怀进鹏说,“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抗疫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汇聚成科技界众心向党的精神洪流,必将激励着亿万科技工作者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再续辉煌。

“袁隆平去世前两个月还在杂交稻基地工作,吴孟超96岁还坚持上手术台,这给我们树立了杰出的榜样。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龚旗煌说。

“是祖国强盛、民族复兴的理想,给予了科学家无穷动力。我们学习他们,就是要学习科学大家的家国情怀、崇高品德、高尚情操,时刻牢记祖国的需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李明说,未来要把优良作风和学风融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多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河南濮阳,科普大篷车把科技展品送进校园,也为学生们带去了科技工作者锐意攻关的感人事迹;浙江公布首批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钱学森故居、竺可桢故居、屠呦呦旧居等位列其中……

众多青年学子表示,老一辈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诠释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我辈青年也必将追寻先辈们的足迹,勇担重任,砥砺奋进,为祖国为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