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师生在芜湖市湾?b区进行无人机植保作业。校方供图
这个夏天,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现代农业技术00后学生孟博文体验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滋味。他带着自己的“伙伴”——植保无人飞机来到芜湖市湾?b区三元村,帮助村民喷洒水稻破口药水。
6月中下旬,当地气温突破36摄氏度,迎面扑来热乎乎的空气。站在稻田边的孟博文尽管汗流浃背,但他时刻关注无人机的飞行情况,一刻不能松懈。无人机携带的药剂用完,他及时换药,丝毫不敢耽搁进度。“每次作业两小时左右,能喷洒覆盖近200亩稻田。”
一段时间以来,和孟博文一样,该校园林园艺学院20余名师生走进田间地头,活学活用课堂知识,提供防治技术、农作物病情诊断、无人机喷药等技术服务,帮农民、大户和合作社解决现实问题,将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课堂开在了乡村一线。
近年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青年师生奔赴一线支农扶农。到了农忙季节,作业强度增加、缺技术、缺人手等痛点困扰着基层合作社和农户。为此,学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联合制定解决方案,决定由骨干教师带队与合作社开展“一对一”服务。
该校园林园艺学院提供的无人机植保服务就是方案之一。早在2022年7月,学院就建设无人机实训室,进行无人机相关师资培训等。今年4月,学院与校企合作单位湾?b区六郎镇文德农业合作社联合成立“乡村振兴技术服务队”,打造农业发展共同体:学校团队负责技术服务,合作社负责开展技术推广,双方拟对芜湖市1县5区,共计约1.5万亩农田开展无人机植保服务。
学院专任教师浦强松回忆,2023年6月中旬的一天,文德合作社发来求助微信:“农户王元虎伯伯200多亩水稻需要打药。”当天下午,他组织班级学生前往实地勘察调研。原来,农户往年使用小型电动喷雾机或农药机械四轮机喷洒农药,耗时费力、效率低。有的农民背着小型电动喷雾机在田间走动,不小心将农药残留身上,还会造成轻微中毒。
听取合作社及农户的诉求和疑惑后,浦强松想到,可以使用体积小、操作简单、成本低的农业植保无人机进行作业。农户家恰好有电动三轮车,方便来回装载托运药水和无人机。
于是,他召集现代农业技术和园艺技术专业20多名同学开会讨论作业要点:植保无人机全程保持在离农作物两米左右的高度,这样不会损坏农作物,也不会破坏地里土壤;配备最新的离心喷头,雾化效果好,作业面积广,省水省药;搭配螺旋桨风的下压力,使得农作物叶片上下左右翻滚,药物就能均匀喷洒在叶面上下根部……
6月28日清晨7点,团队准时到达农户王元虎家里,正在配备药水的王大爷抛出一连串问题:“用上你们这个无人机,每亩地打多少升农药?1升等于多少斤?水和农药应该如何配比?”
现场,浦强松带着学生边回忆《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中的小麦、水稻生产技术,边制定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措施和要点,再运用《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当中学到的植保知识进行药剂配置,决定每亩喷洒4斤药水。最后,他们要做的是将《植保无人机技术》课程中的植保无人机飞行技术付诸实践。
下地干活!大家首先要操作无人机遥控器科学规划作业地块,分批次围着220亩地的作业面积走上一圈。但由于水稻田布满稀泥,地块边缘不平整,有位同学不小心踩空掉进了田里,鞋子、裤腿和衣服上沾满了泥巴。农户见状,连忙回家拿了一双胶鞋给该同学换上。学生没有怨言,只是笑着挠挠头,换上胶鞋继续投入作业。
农田地势开阔、一望无际,一些鸟类时不时从上空飞过,这对学生操作无人机提出更高要求,大家要紧盯无人机状态,时刻关注周围环境变化。“之前在课本上学到的配置农药和无人机操作知识偏理论层面,实践练习主要在学校实训室或者实训基地完成,但到了农村一线,一些工具设备没有学校内的规范、齐全,场地也不像学校那样平整。”孟博文说。
高温炙烤下,团队连续工作了3个小时,好客的农户拿来自家种的西瓜,切成一片片给师生解暑,他们还邀请大伙进屋吃个便饭。盛情难却,师生吃完饭稍作休息继续干活,当220亩作业完成时,时间已经来到下午3点30分。历经5个多小时,团队初战告捷。
同一时间,2021级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学生李成相用了小半天时间完成了湾?b区六郎镇幸福村125亩水稻田的破口药剂喷洒服务,他觉得自己“效率低了”。“田地里的环境要比学校复杂许多,很‘费眼睛’,考验反应速度和细心程度。再加上无人机设备比较昂贵,一开始我不是特别放得开,后来跟着老师和同学慢慢尝试,逐渐得心应手。”
浦强松说,在真实的农田环境下使用无人机作业,学生得到“真枪实弹”的训练,观察小麦、水稻等庄稼生长的状态,让学生坚定涉农类专业的信心。他记得一位学生作业结束后的感慨:“我们体会到农民的质朴与热情。田里的小麦、水稻在风中摆动,仿佛对着我们跳舞和欢呼呢。”
李成相深刻感受到无人机设备为农业生产带来的便利和快捷。他说,打药服务的水准,和所学《植物病虫害防治》《植保无人机应用技术》等课程挂钩,自己回校以后要勤加复习、巩固知识。“年轻人头脑灵活、技术能力强,希望更多年轻人投入农业生产,学习无人机及其他农业机械技术,帮助家乡父老乡亲过上更好的日子。”
“我在和农民闲聊时了解到,现在水稻品种多了,产量提高了,智慧农业设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日趋完善。”孟博文从小在农村长大,见证了传统的人工施肥、喷药,如今能亲身实践现代农业科技,他感到振奋。他更加坚定了将学校所学的种植养护技术带到家乡推广的信心。
“农村问题是与时俱进的,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职业规划,学生和教师要知道农村存在什么问题,农民有哪些需求。”无人机服务团队青年教师、园林园艺学院团委书记王恺介绍,学院一直鼓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基于生产任务灵活组织教学,把田间实际问题带到课堂里。“团队还发现,农业企业存在申报科研类、补贴类项目的需求,但缺乏申报经验和写作能力。师生伸出援手,帮助企业捋清流程,将对方实实在在的创业成果转化为规范申报文本。”
浦强松也观察到服务“三农”实践为教师教育教学带来的补充:走向基层,教师课堂教学有了实践场地与教学案例,针对农户出现的小麦、水稻种植养护问题,教师科学研究有了方向与思路,反哺教育教学改革。
让有近30年教学经验的园林园艺学院党总支书记朱志国欣慰的是,师生团队的植保服务广受合作社欢迎,“学生耐心细致、用量喷洒均匀、速度快慢有致”是合作社给出的评价。课余时间,学院师生还会帮当地年轻农民培训无人机操作技巧,科普无人机管理、养护等注意事项,方便对方日后持证上岗。
朱志国认为,要办好农业类职业教育,学生和教师不能仅在黑板上“种田”,要提高真本领,必须得深入一线。学生通过寒暑假实践、企业顶岗实习、下沉基层服务等途径,提升“学农从农”意愿、锻炼职业技能,老师也能真正把科研成果写在稻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