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Link卫星/终端天线及星地链路协议探讨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23 16:41


作者 | 刘帅军、徐帆江、刘立祥、王大鹏

单位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天基综合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一、 概述

2020年6月13日,SpaceX公司发射第9批共计58颗代号为Starlink 8的卫星,(不含早起发射的两颗试验星)在轨卫星共计538颗。尽管此后的一个多月内都未能实现再次发射,然而从最近公开诸多关于用户终端的消息便可看出,Starlink卫星网络的内测服务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当前星座的服务能力如何?终端可达速率多大?将是Starlink内测/公测的重要方面,本文以Starlink星地链路为分析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如下两点:

(1)Starlink星地用户链路的性能分析,在结合星载4副相控阵天线、用户终端天线、频率/带宽/传输损耗等因素下,分析了终端的传输速率。

(2)Starlink星地用户链路的动态特性及切换性能,以当前在轨538颗卫星和预期第一阶段1584星为场景,分析终端与卫星间用户链路的指向变化、不同切换机制下的性能。

后文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Starlink卫星、终端硬件结构,重点对两侧天线进行介绍;第三部分首先分析星地链路传输速率,其次分析星地链路动态性及切换机制影响;第四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二、Starlink卫星及终端介绍

Starlink系统作为卫星互联网,网络主要节点包括卫星、关口站和终端,至于这张卫星互联网如何为终端提供服务、能提供什么质量的服务(容量、时延等),我们已在前述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区别于前述对整网容量、时延、覆盖等性能评估,本节重点讨论Starlink单星、终端侧的天线,并介绍Starlink公布的相控阵方案。

2.1卫星侧天线

Starlink当前已发射9个批次共计538颗卫星(不含2018年2月发射的两颗试验星),除却第1次发射的V0.9 Demo版本,第2~9次发射的均为V1.0正式版本。根据资料,Demo版本Starlink卫星仅配备了星载Ku相控阵天线,而正式版本中在Ku基础上增加了Ka天线。

关于Starlink星载天线的资料,当前所能知道的并不多,而能确定的有如下三点:1-采用了星上相控阵天线,且为4副平板相控阵;2-相控阵天线支持对地Ku、Ka频率;3-在其申请的一份专利US20180241122透露的一些相控阵天线工作机理(部分文献中提出该专利是终端侧相控阵天线方案,至于星上能否用这套方案,我们会继续跟进也欢迎学者不吝赐教)。至于该4副相控阵天线具体平板尺寸大小、阵元个数及排列方式、可形成Ku/Ka波束个数及形状等内容,我们不得而知。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Starlink卫星硬件构造及4副相控阵平板进行了推敲,将一些基本事实和猜想也跟大家分享。

Starlink单星及相控阵平板相关尺寸如图1所示,图1左图即为Starlink单星平台图,可看出其主要包含4副相控阵平板天线、氪离子推进器、卫星跟踪装置、自动避撞系统及单翼太阳能帆板。


图1 Starlink单星及相控阵平板示意图

受限于猎鹰9 Block 5火箭整流罩的尺寸(高13.1米,直径5.2米),再结合一箭60星的Starlink堆叠方式,估算Starlink单星尺寸厚度在0.3~0.4米左右,长宽尺寸方面一种可行的方案为4米*1.7米,具体长宽数值可能有所取舍,可如图1右侧两图所示。

结合Starlink卫星长宽大概范围,我们估算4副相控阵平板天线尺寸大概为0.7米左右,后续如有更新材料我们再进一步核实。至于此4副天线是否相同,现在看来应该可以进一步分为3类,其中平板1和平板2相同。至于,哪些是Ku、Ka,哪些是用户侧、馈电侧,是否区分点波束、宽波束等疑问,现在尚不能给出定论。

2.2终端侧天线

作为面向全球服务的商用卫星互联网系统,终端侧性能、成本对于该服务能否“飞入寻常百姓家”至关重要。自2019.05.24第一批Starlink发射以来,关于用户终端的消息就陆续进入公众视野;近来,随着Starlink逐步开启系统测试,我们也得以了解了更多关于用户终端及天线的信息。基于SpaceX公布的信息,终端侧天线如图2所示:


图2 Starlink用户终端天线相关信息

关于此反映出的若干信息有如下几点:

(1)天线具有一个电机,具有自动的机械调整能力。需知,此电机调整仅有一个方向的机械调整能力,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此电机调整仅用于调整俯仰角,终端可根据自身所处的经纬度地理位置自动调整俯仰角(如终端具备GPS定位及预置星历信息下即可自行调整)。

(2)终端采用圆形平板天线,直径0.48米左右,且采用相控阵实现收发信号的自动跟踪,可参考公布专利US20180241122内容。

(3)卫星信号进一步可转化为Wifi信号,且支持2.4/5GHz双频段常用的802.11制式。不过,当前仅能做到Wifi5(802.11 ac),尚不支持Wifi6(802.11 ax)。终端在Wifi接入侧相关信息如图3所示:


图3 Starlink用户终端的Wifi接入功能参数相关信息

如图3所示,5GHz频段可支持802.11 ac,最大传输速率866.7Mbps,此速率在80MHz信道带宽和2x2传输模式下实现。至于尚不支持Wifi6,可以猜测是因为没必要去支持Wifi6,因为Starlink为每终端提供的星地用户侧速率有限,在采用常规802.11 ac时即可满足星地侧传输速率需求。后文将对Starlink星地用户链路传输速率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此结论。

上述特点使得Starlink终端具备即插即用特性,极大降低了消费者尝试卫星互联网的使用门槛。在资费方面,先前公布的资料显示终端整体售价在200美元,月租80美元,与美国传统电信运营商如Verizon、T-Mobile、AT&T等月资费几十美元接近。

2.3相控阵天线工作机制

相控阵天线区别于传统透镜或反射镜等固定天线,可通过数字域或模拟域的调幅调相,实现更为灵活和精准的天线辐射模式。根据用途的不同,可分为:空间分集以对抗衰落,波束成形以匹配业务需求,空间复用以提升传输效率等。

在Starlink卫星相控阵平板天线中,主要采用波束成形技术,实现面向单星覆盖范围下给指定区域业务提供高增益波束。终端侧圆形平板相控阵天线,通过波束成形技术产生自动跟踪接入卫星的能力,且在多波束情况下可支持同时与多颗卫星连接,为终端在不同星间切换时的无缝通信做保障。

结合SpaceX公布相控阵天线工作机理,其使用模式可由如下图4所示:


图4 Starlink星载相控阵天线公布专利中实现机制

对收发端而言可采用同一套硬件平板结构,而在数字波束域进行不同信号处理。对于发送而言,可生成最多N个波束,即图中250-1到250-N所示,此N路信号经过相位控制因子、低噪放/功放、M个天线阵子完成收发。后续,将结合阵元排列、波束个数等做进一步分析。

三、Starlink星地链路协议探讨

3.1星地链路传输速率分析

针对Starlink系统用户链路进行分析,结合卫星在轨高度、端星仰角、收发天线增益、接收模式等内容,对终端传输速率进行分析,给出一种终端可达速率为822.5Mbps的典型示例。

Starlink系统用户侧传输频率主要采用Ku频段,卫星到终端的下行链路10.7-12.7GHz,总可用带宽2GHz,单载波带宽250MHz;终端到卫星的上行链路14.0-14.5GHz,总可用带宽500MHz,单载波带宽125MHz。系统下行带宽2GHz可同时支持最少8个波束,在采用不同极化方式、空间复用(充分发挥4副星载相控阵天线优势)等情况下,则又可进一步提升可用波束的个数。上下行总体分析方法一致,不失一般性,后文以用户链路下行为研究分析对象。

对于单终端而言,其最大传输速率在单波束信号完全为其服务时达到,端星仰角为25度时的传输速率为822.5Mbps(也就可以回答为什么仅采用802.11 ac而未做Wifi6的问题了),具体传输速率与仰角、链路质量等有关。如下给出在纽约当地,链路可用度99%情况下传输速率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Starlink用户链路下行链路预算与传输速率分析

参数

载频(注1)

11.7 GHz

带宽

250 MHz

EIRP(注2)

36.7 dBW

星地距离(25度仰角)

1123.4 km

自由空间损耗

174.8 dB

99%系统可用度雨衰(纽约当地)

2.4 dB

其他损耗(注3)

1 dB

终端天线直径

0.48 m

终端天线增益(注4)

32.8 dBi

系统噪声温度

300 K

接收端载噪比C/N

11.2 dB

接收模型(注2)

DVB-S2X

滚降因子

0.1

频谱效率

3.29 bps/Hz

传输速率

822.5 Mbps

注1:载频取Starlink系统用户链路下行的中心频率;

注2:参考Telesat、OneWeb及SpaceX三个全球宽带低轨卫星星座系统的技术对比;

注3:其他损耗主要考虑大气衰减、插入损耗等;

注4:天线效率取0.55

3.2星地链路动态性分析

Starlink作为低轨LEO星座网络,与高轨GEO卫星的对地静止不同,LEO卫星的在轨高速运动导致了星地链路动态变化、频繁切换问题。如前所述,Starlink用户终端采用具备机械调整能力的天线,前文中我们也指出此电机调整仅用于俯仰面,而终端对卫星的星地链路跟踪采用相控阵方案。本节目的在于分析星地链路动态性,以探究终端所需的跟踪调整能力,并对切换等移动性管理进行探讨。

为实现端星用户链路间高速传输速率需求,终端需对接入卫星实时跟踪,这使得星地链路的空间指向实时变化。对地面的用户终端而言,通常采用方位角、俯仰角来表示对卫星的空间指向,方位角定义为自正北顺时针旋转的角度,俯仰角定义为自水平面向上旋转的角度。星地用户链路方位角、俯仰角变化快慢如图5所示:


图5 Starlink星座纽约当地终端的用户链路动态变化率(左图方位角、右图俯仰角)

由图5可知,终端对Starlink卫星的跟踪随时间变化,且方位角变化率要远大于俯仰角,这主要是由于Starlink星座采用了53度倾斜轨道而导致。对终端而言,卫星更多表现为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的运动,相比而言俯仰角要小得多。方位角变化率最大为6.8 deg/s,也就是需要终端天线波束指向的动态跟踪能力支持6.8 deg/s。

在讨论完终端对星的跟踪后,一个重要的问题来了,什么问题呢?就是终端需要在不同星间切换的问题。

3.3星地链路动态切换性能分析

由于终端头顶的Starlink卫星可能不止1颗,且所有头顶的卫星均在高速运动,这就使得星地频繁切换。至于端星如何切换,不同策略下对系统性能和复杂度均有不同侧重。如:终端始终与头顶处最大仰角的卫星连接,优点是信号质量好传输速率高,缺点是过于频繁地星间切换;终端始终保持一个卫星连接直到不可用时再切换,优点是最小化切换频率,缺点则是信号质量较差可能影响传输速率。

在终端采用最佳仰角接入策略下,终端与Starlink卫星的切换较频繁。结合当前在轨538颗Starlink卫星分布(数据参考时间:2020.07.18-2000),位于纽约处的终端对Starlink卫星接入与切换如下图6所示:


图6 Starlink星座当前在轨卫星对纽约当地终端的服务情况(终端最佳仰角接入)

由图6可看出,当前Starlink卫星对纽约当地终端的接入服务仅能做到97.64%,尚未实现100%覆盖;单星对终端的平均服务时长为113 s,也意味着平均不到2 min就要切换至一颗新的卫星。中间的两张图分别为方位角俯仰角的变化,可看出在切换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空间指向变化。最底的图为终端对接入星的空间指向变化情况,在同一卫星服务期间空间指向变化很小,而在切换的时刻将发生非常大的空间指向变化,如空间上指向需支持近130 deg的调整。

作为对比,进一步分析最大接入时长策略下的切换性能。如图7所示:


图7 Starlink星座当前在轨卫星对纽约当地终端的服务情况(终端最大接入时长)

由图7可看出,在采用最大接入时长情况下,单星对终端的平均服务时长为169 s,也意味着平均3 min左右要切换至一颗新的卫星。与最佳仰角接入/切换策略相比,可大幅降低切换的频繁程度,切换次数可降低33%。然而,终端与卫星的仰角要小于最佳仰角策略时的值。

进一步,以第一阶段1584颗Starlink卫星为分析场景。在最大仰角接入策略下,由于空间段卫星数量的增大,可能不足1s就要发生切换;平均也是不足1 min(具体为58 s)就要发生切换。尽管此策略可提供最佳的传输质量,然而切换过于频繁,并非是较优的策略。况且SpaceX最终的目标是部署近42000颗卫星,如果仅采用最佳仰角接入策略,可能几十个毫秒就要发生端星切换,这是很难接受的。该1584卫星场景及最佳仰角策略下的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


图8 Starlink星座第一阶段1584卫星对纽约当地终端的服务情况(终端最佳仰角接入)

仍以第一阶段1584颗Starlink卫星为分析场景,在终端最大接入时长策略下,则可显著降低切换频繁程度。由原先平均不到1 min的切换频度,增加到平均3min才发生一次切换。具体如图9所示:


图9 Starlink星座第一阶段1584卫星对纽约当地终端的服务情况(终端最大接入时长)

四、总结与展望

以Starlink星地链路为分析研究对象,通过本文研究主要可得出如下四点结论:

(1)分析Starlink卫星、用户终端硬件结构及天线,星载相控阵平板天线在0.7*0.7米左右,终端相控阵圆形平板天线直径0.48米左右,终端电机调整能力仅用于单维(俯仰面)的调整。

(2)结合Starlink星地用户链路频率、带宽、传输损耗、物理层DVB-S2X协议等因素,分析了单终端的传输速率;以纽约当地终端为例,在系统可用度99%情况下,终端速率为822.5 Mbps,猜测该因素也是用户终端Wifi侧采用866.7 Mbps传输速率的主要原因。

(3)Starlink星地用户链路的动态特性及切换机制,当前在轨538颗卫星在最佳仰角和最大接入时长情况下,平均每2min、3min便需发生切换;而第一阶段1584卫星场景下,最佳仰角接入策略则变为不到1min便需切换,最大接入时长仍为3min左右。

(4)Starlink星地用户链路的频繁切换,需终端对卫星具备快速跟踪调整能力。一个较理想的方式为终端具备不少于2个波束,可同时跟踪对准不同卫星,从而实现频繁切换下的无缝通信服务。

4.2后续工作展望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我们后续将在如下两方面开展工作:

(1)星地链路传输速率分析时是基于ETSI DVB-S2X物理层协议,而卫星5G融合趋势下,开展适用于星地链路的OFDM或其他波形、调制编码等物理层协议研究,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2)接入与切换考虑了接入星仰角和可服务时长,而切换过程中的信令交互、鉴权等机制如何去做,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主要参考:

1. UFO上插根棍子——Starlink(星链)的故事(第二期),https://mp.weixin.qq.com/s/fyBW_J8Ird0qE3a0dX_bSA

2. Statlink星座覆盖与时延分析,https://mp.weixin.qq.com/s/c7SePqN3CXnP2iNzMNYTQQ

3. Starlink星座容量分析,https://mp.weixin.qq.com/s/3JVZeWxWnDVYPvjH7sEA-g

4. 关于StarLink,我们需要知道的事,https://zhuanlan.zhihu.com/p/91352915

5. Telesat、OneWeb及SpaceX三个全球宽带低轨卫星星座系统的技术对比,https://mp.weixin.qq.com/s/SsMyk_oE-3V1oGObqeEYaA

6. Starlink终端通过FCC认证,来猜猜这个“飞碟”是个啥结构?https://mp.weixin.qq.com/s/twBO41x9ZRKhAP8OOnb2Zg

7. Starlink星链终端通过了FCC认证;家用版“星链”图片曝光https://mp.weixin.qq.com/s/jyak84FLeNM_v6YQQ2Ysiw

8. 一文看懂电磁波的波段命名,https://mp.weixin.qq.com/s/Y8yi4saA9MP_yVUMOxm3qQ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编辑:林紫、娜娜

主笔记者:李刚、张雪松、乐瑜、朝天椒、黑法丝、刀子

策划部:孙国锋、杨艳

视觉总监:董宁

专业摄影:冯小京、宋炜

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

行政部:张萌、姜河

业务部:记军、王锦熙、瑾怡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媒体合作等事宜,敬请加微信:Juice0212

投稿请发邮箱tougao@yinhexi.la

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a13810322995

· 呼风唤雨各分部:

成都分部负责人:沈淮

长沙分部负责人:宾鸿浦

西安分部负责人:郭朝晖

青岛分部负责人:江伟

· 呼风唤雨总部负责人:农燕

· 联盟负责人(惠新东桥分部): 肖均

· 大会负责人: 周雷

·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 刘语霏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 杨艳

微信公众号太多不好找到我们?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