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低头族剧增 北京多所高校鼓励“脱机”自习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12 18:44

大学校园低头族剧增 北京多所高校鼓励“脱机”自习

中国新闻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6年05月17日 07:30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参加“脱机”自习的北大学生在自习室门口签到,交手机供图/北大青年网络发展协会

  随着智能手机等高科技移动设备在大学普及,高校校园里的“低头族”越来越多,大学生上课、上自习玩手机的现象十分普遍。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了解到,针对此现象,北京不少高校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如组织“脱机”自习、设立“班级公约”限制课堂手机使用等,号召学生不做“低头族”。

  现状

  北青报记者就高校学生课堂玩手机调查显示——

  六成大学生课上十分钟看一次手机

  在教室门口登记好自己的姓名、院系、进入教室的时间等信息,并将自己的手机调成静音交给工作人员。随后,工作人员会在每台手机上标上对应编号,再按照编号分层摆放在收纳箱中,集中管理,然后你就可以进入教室开始“脱机”自习了。

  上周日,由北大学生社团青年网络发展协会组织的“脱机”自习活动在北大图书馆人文社科阅览室举行。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参加此次“脱机”自习的同学大概有百余人,大家都在认真看书,教室里格外安静。

  “我已经是这里的常客了,‘脱机’自习与一般自习不同,由于教室里少了手机的声音,大家能更好地集中精神。”一名参加此次“脱机”自习的学生告诉北青报记者,“以前上自习总忍不住看手机,每个月手机流量都不够用,参加这样的‘脱机’自习就当强制自我管理。”

  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成了众多年轻人的“玩具”,学生痴迷手机到什么程度呢?去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曾对105名大学生一周七天的手机使用时间做过取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约为5小时17分钟,占一天全部时间的22%,年级越低,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其中,每天看手机用以娱乐消遣的时间,男生平均用1.92小时,女生要比男生少42分钟。

  北青报记者随机采访了近40名在京高校的学生,90%的学生都承认自己在课堂上玩过手机。近五成常玩手机的人里,超过60%的大学生10分钟以内就要看一次手机。“尤其是上百人的公共课,据我观察,聊Q、微信、刷朋友圈和微博比较多,认真听讲的人不足一半儿。”一位在京著名“985”高校的大二男同学说。

  对于这种现象,人民大学某文科专业的张姓老师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和同事对玩手机的学生有些束手无策。“我曾开玩笑和同事说,学生的成绩跟他们的手机电量和流量成反比。每次讲课开始大家还好,后来越听头越低,尤其是理论部分,玩手机的更多。有时提个问题,大家半天都没反应。”

  措施

  北大新举措:“脱机”自习名列前茅可获读书卡

  面对越来越多的校园“低头族”,不少学校也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

  据组织“脱机”自习的北大青年网络发展协会负责人小孟介绍,他们专门设置了奖励政策,每一学期都将按照“脱机”自习的时长为来上自习的同学做一个排名,排在前几位的同学将获得如读书卡、U盘等小礼品。

  上个月,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委员会举行的“自律文明月”活动也安排有“脱机”自习,学生可选择上午或下午的时段,到指定教室进行签到,把手机交给值班人员看管,离开时再领回手机。完成“脱机”自习,就可领取相应积分,每个时段自习时长达到两个小时及以上记两分,每天最多记四分,学生委员会最后会依据积分进行抽奖,20积分以上可以抽一箱牛奶,30积分以上可以抽一箱牛奶、小米手环或kindle,学校提供牛奶120箱,小米手环10个,kindle一台。目前,共有800名学生参加,最终能抽奖的大概200人左右。

  除了自习前上交手机,有些大学还明文禁止或约定、提倡学生在课堂上不用手机,个别院系甚至对学生平时“玩手机”的时间做出约定。

  2014年初,北师大在校园学风建设过程中颁布《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课堂学习“六不准”》和《北京师范大学教室使用“六不要”》。其中“六不准”中尤其提到了“不准使用手机”和“不准玩电脑”。

  清华大学电机系2015级1班的“班级公约”去年一度在网上流传,并引发争议。作为大一新生班级,电51班的这份“班级公约”分四部分。其中“电脑手机使用公约”规定,任何时间电脑和智能手机都可用于学习、社工等非娱乐项目,但如果用于娱乐活动,则每周只有每周日晚上9点半到10点半的一个小时。在其他时间,游戏等娱乐软件都要从同学的电脑、手机上卸载。对于大一上学期没有违规使用手机、电脑的同学和寝室,将有“神秘奖励”;对于违反公约中规定的,罚则包括写检讨书、在班会上公开批评、与家长联系直至罚款充入班费等。

  不过,类似的“班级公约”多数停留在口头上,并非强制执行。

  声音

  学生:“脱机”自习觉得有点儿难受

  学生们如何看待“脱机”上课、自习?对此,北青报记者采访多所高校的学生了解到,一部分学生认为“脱机”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强制培养专注力和自制力;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这样做干涉了自己使用手机的自由,有时甚至流于形式,治标不治本。

  “体验了一下‘脱机’自习,觉得有点难受,总想玩下手机,但觉得学习效率还是提升了一点,慢慢改进吧。”中国政法大学一位参加“脱机”自习的学生说。该校也有学生认为“脱机”自习有点形式化,“真正的学习不是靠这样的监督实现。”

  北青报记者还了解到,高校里多数老师在课堂上不会强制要求学生“脱机”,做不做“低头族”还要看学生自己的选择。“大家在公共课上玩手机的次数多一点,老师们可能想管也管不过来。”一位北师大的同学说,身边同学对“脱机”上课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觉得上课玩手机不影响他人就不应该强制管理,也有人认为‘低头族’影响教学秩序,确实该管。”

  教师:玩不玩手机也取决于教学风格

  面对当前大学课堂上的手机“低头族”,社会心理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传媒大学心理健康中心的张静老师认为,近两年即时通讯的风靡,客观上促进了高校“低头一族”的迅猛发展。

  怎样改变当前的现状?张静认为师生们都要努力,学生要明白课堂上玩手机是一种极为不尊重老师的行为,大家有自律心和懂得克制。老师要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最吸引学生”这个问题。“我们平时与学生交流时,有些学生抱怨老师照本宣科。我的经验是课堂规矩要立在前面。学生课上玩手机,某种程度上这也取决于教课的风格、教师对学生的约束程度、备课的认真态度,在教学方式和互动环节,老师们不妨有所改变调整。”

  本组文/本报记者 王晓芸 刘旭 雷嘉 李梦婷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