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应用快人半步,搜狐引领新闻体验再升级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5-16 06:25

  随着折叠屏手机越来越成熟,普及度也越来越大。折叠屏是一种全新的产品形态,用户使用习惯在变,内容的呈现形式也要随之而变。如何正确地打开“折叠的内容”?

  搜狐新闻与头部手机厂商合作,创新了一系列玩法,让折叠屏手机有了更多的实用价值。在新闻这场马拉松长跑中,搜狐新闻又抢跑了半个身位。

  

  「 No.1 」

  体验升级,更自由、更轻松的大屏体验

  从PC到手机、平板,再到折叠屏手机,与终端形态变化相伴的是内容服务的模式变化。三年多以前,当折叠屏手机出现时,很多人认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超大屏幕,可以大幅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并且这种提升不是简单的放大,而是更多在直板手机上无法实现的灵活形式。

  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开始针对折叠屏进行优化,体验更好,也创新出更多新的玩法。作为新闻内容的领导厂商,搜狐早早就与头部手机厂商合作,深入研究折叠屏的特性,并一起创新应用,让用户可以通过折叠屏更好的体验内容。可以说,搜狐新闻最早地完成了对折叠屏的“适配”,让这种新的终端设备价值得以落地。

  

  比如搜狐新闻创新的一键分屏,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便捷切换大屏和分屏模式。在分屏模式下,大屏分为左右两个区域,左屏看新闻,右屏看相关推荐和热门评论。其实,用户在看新闻的时候,还想看到更多别人关于新闻的讨论,甚至自己也会想参与其中,发表观点。左右分屏,让用户可以一眼看到更多,左侧新闻,右侧评论,更深入地、多角度地了解新闻,也可以更方便地随手转发、写写评论,参与其中。

  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左右分屏,而要先了解用户的习惯,才能找到能让用户最舒适的“点”。搜狐通过一系列眼动焦点实验,找到了大屏的“黄金比例”,左六右四,用户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左侧,所以用“六”来展现新闻的主要内容,而右侧互动的设计让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

  自从视频流行之后,用户更喜欢刷手机,“刷”是一种更轻松的体验。“刷新闻”是搜狐新闻独有的一种产品形态,用户通过刷的方式能够快速的一目了然的浏览重要的新闻,这种以大图和文字展示的方新闻方式图片更加直观,文字更加简洁。

  针对折叠屏,搜狐新闻在独有的“刷新闻”基础上又带来了双列刷新闻,左右两列显示,双列刷新闻排版布局美观,大图呈现新闻直观易读,用户指尖滑动可快速“刷”到重要新闻卡片,一眼扫过重要信息,喜欢的再点进去深度阅读。看新闻可能会有些枯燥,但是刷新闻会让人很轻松,通过折叠屏的双列刷新闻,用户阅读效率翻倍、快速获取重要讯息。

  

  以前,直板机的一大痛点就是炒股,受到屏幕大小的限制,盯盘在直板机的时代体验非常差,很多炒股的人还是离不开电脑。搜狐上线了“大屏盯股市”功能,展开的大屏可以让用户更全面了解市场行情的同时实时查看个股走势图,综合大盘走势、板块行情、资金流向、涨停情况等信息考虑是否出手、入手,及时做出预判。

  

  此外,利用折叠屏的自由悬停功能,搜狐新闻APP和搜狐视频APP开发了“悬停看视频”新玩法,轻松实现分屏控制。用户可用上屏观看视频,下屏控制进度、调节音量、亮度等,也可将手机固定在桌面,解放双手,实现畅快观影。关键是悬停让用户看视频更自由,可坐可躺可靠,随便哪个姿势舒服,手机都可以悬停一个适合的角度,轻松刷剧。

  「 No.2 」

  先人半步,引领内容应用再升级

  通过与头部手机厂商共同探索,搜狐带来了一键分屏、双列刷新闻、大屏盯股市、悬停看视频等一系列新玩,让用户在折叠屏上的体验大幅提升,也让大屏的价值得凸显。

  搜狐新闻为什么又可以走在产业的最前沿?这取决于两点:一是行业领导者的创新意识,二是领先的创新方法。

  

首先是行业领导者的创新意识。

  作为中国新闻内容的开创者,搜狐新闻在行业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跟随技术变迁引领新闻内容创新,自然也成为搜狐骨子里的责任。

  近两年产业最大的变化就是智能终端多元化,特别是智能汽车的车机大屏和折叠屏手机开始流行。以折叠屏手机为例,存量时代智能手机向高端化发展,其中折叠屏手机经过三年的探索,技术和供应链逐步成熟,用户接受度越来越高,正在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硬件的升级,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内容来满意用户的需求。这就好比手机从2G、3G到4G的升级,新闻也经历了从文字、图片、视频的不断升级。再比如电视从2K到4K,那么需要更多的4K片源,4K电视才有意义。搜狐早早洞察到这个趋势,积极探索在全新场中的新应用。

  

其次是领先的创新方法。

  其实,手机产业界人士都清楚,折叠屏手机是一个全新的品类,不是直板机的放大,所以应用体验也不是简单的放大,而是会创造出很多全新场景。那么,如何在折叠机上给用户提供好的体验,这不是凭空想象,就需要从用户体验出发,通过创新的技术去实现。比如在双屏刷新闻的应用上,搜狐是通过人因实验找到了最佳体验。

  人因是一门科学,通过研究个体的生理、心理、眼动、行为等各种活动及周围环境变化,分析个体动作,姿势,运动,位置,表情,情绪,社会交往,让人、设备、环境更好的匹配。通俗讲,就是让人机交互更自然、更顺畅。我们知道,苹果手机当年创新的触控交互,就是因为完全附合人的自然习惯,所以彻底改变了手机的交互模式。

  

  那么,刷视频怎么让用户刷的更爽?搜狐新闻通过科学人因实验,发现左边的内容比较稀疏时,用户体验不好,相反,右边如果太密集,这样一种密集恐惧症迅速的感受迅速的下跌。通过一系列实验找到一个最佳的位置,更适合的密度、图片大小、纵横占比,最终实现了美观与功能性的平衡,让用户的体验也更为舒适。

  每一次产业升级,都是产业格局变化的机会点。在折叠屏手机开始普及的时候点,搜狐新闻带来一系列创新应用,让用户获得内容有更高的效率、更灵活的玩法、更自由的选择、更轻松的体验,慢慢培养用户新的内容消费行为,这也将定义折叠屏时代的内容模式。

  快人半步,引领内容再升级,搜狐新闻的创新又走到了时代的前沿。

  「 No.3 」

  一路领跑,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张朝阳喜欢跑马,搜狐也是连续十几年举行搜狐新闻马拉松的活动。这个活动的代表了搜狐对新闻的认知。马拉松沿途可以看到很多美景,新闻也是带着用户看遍天下新鲜事。马拉松是长跑,做新闻也是要奔着长期主义去做,因为用户对新闻的需求没有终点,只是在不同阶段需要的展现方式不同。

  作为最早的互联网内容,新闻伴随着互联网诞生、发展、升级的过程也在不断进化,是一场真正的马拉松。搜狐新闻坚持引领用户体验升级的初心,顺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在每一个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通过内容、模式、体验等多方面的创新,给用户带来新的体验,也引领了产业的变迁。

  门户是最早的互联网模式,1996年雅虎成功IPO之后,搜狐是最早在中国开启这一模式的互联网企业,可以说搜狐的成立,不仅开启了中国PC互联门户时代,也拉开了整个中国互联网轰轰烈烈二十多年高速发展的序幕。

  2010年智能手机让所有人看到移动互联网的产业机会,而2012年,随着智能机的普及,尤其是千元智能机时代的来临,用户对于降低软件低操作度、提高体验度的要求越来越明显,移动应用也开始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新闻作为成熟的内容,也是最早从PC向移动互联网变迁的应用。洞察到新的机遇,搜狐率先走入移动时代,国内首家“资讯+阅读”的手机新闻客户端落地。

  有时候抢跑一步,市场没有成熟,有可能成为先烈。而抢跑半步,不仅引领创新,还能因半步的优势拿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2012年是奥运之年,当时用户对内容多样化、场景多元的需求已经爆发。率先步入移动时代的搜狐新闻客户端奥运版上线,通过手机报推送以及即时新闻的方式,第一时间推送给用户及时、全面的奥运资讯报道。并能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视频点播开闭幕式盛况、见证夺金瞬间以及精彩比赛的视频回放。

  在这场奥运大战中,搜狐新闻客户端以32.1%的市场占有率成为网民在移动平台获取奥运资讯的首选,自此一路开挂。当年9月初搜狐宣布旗下搜狐新闻客户端刊物总订阅量已突破1.4亿,成为国内订阅量最大的新闻客户端平台。年底在苹果的2012年度应用精选榜单中,搜狐作为榜单中唯一的新闻类应用入选。据易观智库最新发布的《2013年3月中国新闻客户端下载量监测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3月31日,中国新闻客户端市场排名前三的客户端及下载量份额分别为:搜狐新闻31.8%,网易新闻18.0%,腾讯新闻10.2%。搜狐新闻遥遥领先。

  自此,奠定了搜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内容领导者的地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的需求还在不断升级,搜狐始终保持快人半步的节奏。2014年11月18日,搜狐新闻客户端5.0版发布 开启移动新闻阅读的“个性时代”。2017年,个性化推荐已经被广泛采用,但同时也带来信息茧房现象,主动调整阅读喜好,有效避免“认知窄化”,为行业纠偏。

  

  5G到来之后,搜狐在智能化、多元化、个性化、视听一体化的轨道快速迭代产品,并推出首个明星“数字人”主播,以高度逼真的明星形象、多种方言实时播报新闻,让用户更加轻松愉悦地“看新闻”。近两年智能汽车开始进入日常生活,搜狐又联合了特斯拉、小鹏、比亚迪等多家智能汽车厂商发布“车机版APP”,打造车内畅听新闻体验。

  回看搜狐二十余年的发展,从PC时代到移动端,从智能手机到智能车机到折叠屏手机,搜狐新闻从始终站在技术变革的风口浪尖,推动产品形态的创新进化,不断满足用户在不同时代、多元场景下的需求。

  读新闻、听新闻、看新闻、刷新闻,引领用户体验升级。搜狐用跑马拉松的心态,在新闻这条赛道上一路领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