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从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看科学发展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28 21:46

  中国气象报记者 徐文彬

  200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活动中,蔚蓝的天空与大国的自信相得益彰。路透社称:“阅兵当日碧空如洗的天气使人舒畅。”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则称:“这是自北京奥运会以后中国又一次成功控制了京城的天气。”外媒所谓的“控制天气”,其实是气象部门为了保障重大活动不受恶劣天气影响而进行的人工消云减雨作业。

  十七大以来,中国气象局将服务重大活动作为提升服务水平、检验科技成果和拓宽合作领域的重要载体。气象部门通过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活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神舟”飞船发射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气象工作的社会关注度也与日俱增。

  

  这五年气象部门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工作重点,不断强化服务型部门建设,注重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事业,以一系列重大活动为契机,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服务工作,并在重大活动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需求牵引、保障有力、产品创新——气象服务迈入多元化新时期

  在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服务中,中国气象人克服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气象资料稀少、地形复杂、气候预测难度大、电力通信条件差等不利因素影响,在海拔5200多米的珠峰大本营,连续工作34天,最终凭借精湛的预报技术准确地预报出适宜登顶的时间。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气象部门共发送气象服务信息上亿条,气象服务网站点击率达480万人次,免费发送《奥运天气资讯》,增加手语气象服务,多元化的服务使得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气象服务的公众满意度分别高达93.1%和96.8%。

  在上海世博会上,世界气象组织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建设了世博会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气象展馆。秉承“参展中有服务、服务中有展示”的理念,气象部门将气象台搬到展馆内,既展示气象人的工作场景,又为世博园区提供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别具匠心的安排使得气象展馆成为世博园区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

  在西安世园会中,气象部门首次开发出观赏植物的气象服务系统,精心呵护园内200余种植物。在深圳大运会期间,气象宣传保障组编制的《大运气象服务手册(中、英文)》,被国际大体联主席称之为“二十多届大运会中最好的气象评估报告”。

  这些个性十足的服务只是气象部门各种服务手段的“冰山一角”。五年来,在为各项重大活动提供气象服务中,气象部门以需求为牵引的气象服务理念更加清晰,对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的需求分析也越来越精细,服务产品也越来越人性化。

  

  五年来气象部门在各种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中不断利用部门和社会资源,既重视部门内部上下联动,又积极探索部门间合作,群策群力保障重大活动成功举行。

  

  八方之力、上下联动、通力合作——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一盘棋

  在历次重大活动中,中国气象局均发出“举全国之力、集部门之智”的豪迈声音。每逢重大活动,中国气象局都会进入特别工作状态,全面部署、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组成“国家队”,迅速投入到服务保障工作中。这既体现了中国气象局对重大活动承办地气象部门的关怀,也显示出了做好气象服务的强大决心。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9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派技术骨干赴上海世博气象服务中心参与气象服务工作;在西安世园会期间,36个专业气象服务技术和支撑团队囊括了陕西全省气象部门各方面最优秀的人才;在广州亚运会期间,11名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外援专家等集结广州,助力亚运气象服务。

  重大活动的保障工作往往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各地气象部门同样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世博会期间,上海市气象局与市应急办建立了重大气象灾害早期预警的通气制度,与全市25个部门构建了联动合作机制,有效缩短了发布信息与采取应对措施之间的时间差,大大提升了应对灾害性天气和突发状况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气象部门和交通、水务、电力、环境、航空等各部门制定了联动方案,一旦发生突发性的强降水等任何有可能的高影响天气,可以做到部门联动、及时预警,同时针对突发性的公共事件也准备了相应的应急预案。

  

  “这五年气象部门坚持以需求为引领,始终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千方百计提高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并根据气象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推动自主创新的数值模式发展,提高天气预报预测的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

  

  紧贴需求、突出特色、提升能力——传承发扬众多气象科技成果

  五年来,中国气象局以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为平台,检验并推出多项气象科技成果,有力地提升了气象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世界气象组织天气研究计划的示范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天气预报示范和研究项目提高了预报员在0至6小时短时临近预报和6至36小时短期预报方面的能力;世博气象台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展示了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多部门联动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能力;在深圳大运会期间,代表国内临近预报最高水平系统之一的“临近预报决策支持平台”完成了重大活动的“首秀”,优异的表现使其赢得“科技明星”的称号。

  这些凝聚着气象人无数心血的硕果,在一次次重大活动中璀璨绽放,散发出明亮而又耀眼的光芒。

  每个经受住了重大考验的科技成果都需要传承并发扬。中国气象局将重大活动保障服务作为检验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契机,既拓展了气象服务的范围,又提升了气象服务的能力。通过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的积淀,带来大城市气象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同时,通过城市气象服务这一“风向标”,也将使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而惠及更多的城市及地区。北京奥运会后,多项成果直接应用于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中;“西安世园会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在经过进一步优化后,已投入预报预警业务运行;深圳大运会后,监测设备、预报平台等都被保留下来,精细化的预报服务从场馆预报逐步扩大到街区和社区。

  通过重大活动的历练,气象部门服务保障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可以更好地服务城市运行和社会发展,惠及更多的城市和市民。

  (责任编辑:赖敏)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