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文物保护的核心动力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28 19:59

  为服务国家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大局,促进多学科协同,加速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2023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研讨会”2024年1月23日至25日在郑州举行。会议以“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为主题,围绕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学术交流,通过归纳与经验总结,实现文物科技保护学术交流与人才队伍建设的跨越发展,为推动我省文化遗产科技保护贡献智慧和力量。

4076389580912989

  会议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省考古学会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基地、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河南省博物馆学会藏品保护专业委员会、土遗址保护河南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承办。研讨会开幕式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家昌副院长主持,河南省文物局任伟局长,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执行会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刘海旺院长致欢迎辞。来自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周口、驻马店、南阳、商丘等地市及省直管县的文博单位,河南博物院、龙门石窟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西北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等单位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并介绍研究成果。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闫海涛介绍说,团队经过近10年的科技攻关,在中原地区土遗址保护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并有成功修复案例。由于气候环境原因,我国南北方的土遗址病害并不相同。南方因温暖湿润,土遗址主要存在风化酥粉、盐结晶、生物滋生等材料病害,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土遗址主要存在开裂、掏蚀、滑坡、坍塌等结构病害,而中原地区冷暖干湿交替、变化频繁,土遗址存在材料病害和结构病害多重病害,“治理更为复杂,难度更大”。团队研发出适应于中原地区土遗址特征的“灌浆修复材料+防风化加固材料+防霉菌材料”,并成功应用于中原地区土遗址保护修复。与相关单位合作联合攻关成功探索出“土遗址结构加固+止水防水+温湿度控制”集成技术,并在中原地区重要土遗址保护过程中得以实践验证。这些技术将在土遗址保护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补充完善,也将为全国土遗址保护提供技术参考、贡献“中原方案”。

218134088380220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良帅代表团队介绍了三星堆遗址出土饱水糟朽象牙脱水定型加固研究的相关成果。近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研人员与四川文物部门合作,对三星堆遗址出土饱水糟朽象牙的脱水加固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经过科研攻关,科研团队最终研发出适用饱水糟朽象牙文物的保护材料及相关保护工艺,“象牙试样的平均维氏硬度提高了47.36%”。象牙及象牙器的保护,国内外所做的研究工作较少,从现有报道看,加拿大、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只对埋藏时间上万年,已基本矿化的象牙化石作过成功保护,尚无饱水糟朽象牙保护的成功案例。

  研讨会期间,河南博物院的杜安介绍了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近年来的发展与取得的成绩。河南博物院新文保楼,已经成为集文物检测分析、数据集成、修复保护、科学研究、开放展示、培训教育与交流合作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全新平台。龙门石窟研究院的马朝龙等介绍了龙门石窟砂岩质文物防风化加固研究及水害治理,郑州大学黄霞介绍了脆弱青铜器保护材料智能响应模块化设计与应用示范,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李磊介绍了显微CT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探索。

6147497250247788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说,长期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河南文物系统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文物科技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文物科技保护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以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与保护重点科研基地为引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龙头,21家省级重点科研基地和17家具有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单位为区域中心,4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工作站为补充,形成辐射全省的河南文物科技保护网络。加大了扶持力度,全省文物科技保护硬件设施得到整体提升。不间断、多形式、多渠道的人才培训在全国独树一帜。以“干缩变形木质保护研究”“馆藏脆弱青铜器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为突破点,我省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已经到了蓄势待发的关键时刻。文物科技在古建筑生物病害防治、石质文物保护、骨角质木质文物保护、土遗址和石窟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引领性作用日趋明显。(记者 张体义)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