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湖北省
原标题:峡影论坛|叙事在关系:纪实摄影叙事主题、结构与目的之思考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峡影
论坛
2024年第 3 期
总第3 期
叙事在关系:纪实摄影叙事主题、结构与目的之思考
作者:李进都
【编者按】
本文刊发宜昌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理论策展部主任李进都的理论文章《叙事在关系:纪实摄影叙事主题、结构与目的之思考》。
作者提出了纪实摄影“叙事在关系”的命题。通过这些“关系”传达某种思想观点,从而影响观众认知,启发观者的思维链接,实现改良社会的目的。
【内容提要】纪实摄影作为以记录社会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离不开叙事,叙事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叙事也就没有纪实摄影。纪实摄影的叙事表面上看,是对现实生活中人物、事件及相关场景的记录并合乎逻辑的描述,实质上它叙述的不是人、事物、场景的表象,而是这些人、事、物在一定时空下的“关系”,是用看得见的影像表达看不见的“关系”。因此,本文提出纪实摄影“叙事在关系”的命题,并从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目的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供大家研讨与思考。
关键词:纪实摄影 叙事 叙事在关系 实相关系 影像关系 延伸关系
叙事,顾名思义就是对故事、事情、事件的描述。在文学、符号学等领域,叙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其特定的意义,并发展出专门探讨叙事相关问题的叙事学这门学科。叙事包括两个部分,即叙述故事和表达观点。纪实摄影作为以记录社会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叙述故事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表达观点是它的根本目的。究竟纪实摄影如何叙事,即“叙什么”和 “怎么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纪实摄影的叙事,从表面现象上看,是对现实生活中人物、事件及相关场景的记录并合乎逻辑的描述,实质上它叙述的不仅仅是人、事物、场景的状态,而是这些人、事、物在特定时空下的千差万别、错综复杂的“关系”,是用看得见的影像表达看不见的“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传达某种思想观点,从而影响观众认识,实现改良社会的目的。为此,本文提出纪实摄影“叙事在关系”的命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供大家研讨与思考。
一、“叙事在关系”的内涵
(一)纪实摄影叙事的特征。和文学等艺术形式相比,纪实摄影的叙事有其自身的特征。首先,纪实摄影的叙事对象一般为人及人的活动环境;其次,纪实摄影的叙事是真实的,即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思想等。真实是纪实摄影的最基本的底线,否则就不是纪实摄影;第三,纪实摄影主要叙事手段是记录,具体记录方式有抓拍和摆拍,抓中有摆,摆中有抓,抓摆结合是常用的记录组合;第四,纪实摄影的叙事是二维平面的,不像文学那样可以顺叙、倒叙和插叙;第五,纪实摄影的叙事是图文结合,以图为主,图片不能完全描述的,配以适当的文字予以补充,提示“关系”,表达观点,使得叙事更加丰满。
(二)“叙事在关系”的三重含义
叙事作为纪实摄影创作的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纪实摄影的叙事并不在于人、事、物、场景的表象,尽管这些都很重要,它的根本目的是借着这些人、事、物、场景在特定时空下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表达摄影者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这就是“叙事在关系”的基本含义。
纪实摄影所叙述的关系来自于世界,又高于世界,是世界关系在影像中的体现。因为世界是一个关系体,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体。摄影师面对世界这个复杂的关系体时,并不是什么都拍下来,而是按照摄影师所期望的目的去构筑一个影像关系。这个影像关系所承载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又会进一步影响观众的情感,激发观众某种社会认识和人生体验,从而引发连锁效应的延伸关系。由此可见,纪实摄影的叙事关系至少应该包含三重含义:
首先是客观世界的实相关系。这个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事与事、物与物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客观的、实在的,正如父与子、母与女、夫与妻、家与国等都是实实在在的,是事无巨细的,也是非常复杂或繁杂的。这就是客观世界的实相关系,是纪实摄影叙事的基础。
其次是影像世界的影像关系。摄影师面对这个关系纵横的实相世界或某个事件时,他必然要选择有用的东西,即有意思的关系,来构筑自己的影像世界。这个影像世界同样是一个复杂关系的载体。影像世界来源于客观世界而又高于客观世界,是摄影师内在的主观世界和外在的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摄影师按照自己的想法截取客观世界相关元素重构自己的影像世界的影像关系,这是一个全新的艺术关系,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影像关系的组合,每一组或系列专题,同样也是影像关系的组合。这种关系看起来和客观世界的实相关系是一致的,好像差不多,其实是不完全相同的,是既客观又主观、既真实又非真实的影像关系。
第三种关系是纪实影像作品所传达的事实与思想观点反作用于社会所产生的延伸关系。摄影师进行摄影创作都不是随随便便的,都是主观能动地在实相世界中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影像元素构建一个影像关系,并通过这个关系引向摄影创作目的,或提升审美意识,或涤浊扬清、止恶扬善,或改良社会等等。摄影创作目的和价值的实现,则是通过成功搭建影像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而实现的。影像作品中所承载的思想观点和传达的事件信息会直接或间接触发观众的社会经验和内心经历事件的群体记忆,从而带来相应的行为,包括自我改造和参与社会改良。由此而产生的在影像与观众和社会之间关系,我们称之为影像作品的延伸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带来引导、教育、改良的社会效应。如果影像作品没有建立这种关系,作品就没有价值或者价值较小。反之,则是成功的影像作品。历史上称为经典的作品多为建立了良好的延伸关系并通过这个关系管道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比如美国纪实摄影家路易斯·海因(Lewis Hine,1874-1940)拍摄的《童工》系列,客观地揭露了童工的悲惨生活,从而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促使美国国会废除童工制度,建立童工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二、叙事主题在关系
纪实摄影与其他摄影门类相比,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主题先行。没有主题,纪实摄影就无法成立。就社会纪实摄影来说,摄影师在创作一个摄影专题之前,首先要拟订主题,编制文案,确定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及预期达到目的,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创作。
如何确定纪实摄影的主题,一言蔽之,就是找关系、提炼关系。所谓找关系,就是寻找能够表达主题思想的人、事、物和适合的场景及其内在某种关系。所谓提炼关系,就是升华主题的过程,也就是把实相关系提炼成影像关系,从影像关系提炼成延伸关系的过程。因此,“叙事主题在关系”至少包含两层含义:
1.叙事主题的选择在关系
正如前面所说,现实世界是一个关系网,万事万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摄影师面对如此复杂的关系,必然有所选择,选择与主题有关的影像元素,摒弃与主题无关的影像元素。为了更好的表达观点,甚至在不改变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适当干预—利用摆拍的方式组合理想的画面,以此构建与主题有关的关系。比如摄影家李亚隆拍摄的《看不见的爱》,为了更好地体现作品的主人翁罗长姐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着自己因在部队执行任务中不幸患上乙型脑膜炎而导致精神病的儿子的慈母形象和自强自立的高贵品格,摄影师在不改变现实生活状态和实际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选择,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下人物关系和生活状态,较好地诠释了母爱精神和家国情怀的主题。
《看不见的爱》组照之一:2010年1月23日,罗长姐每天用吹火筒生火。李亚隆 摄
2.叙事主题的提炼在关系
纪实摄影所反映的事件中有无数种关系,哪个关系更好更贴近主题,则需要提炼和升华。纪实摄影创作周期一般比较长,特别是社会专题的纪实摄影,一般都在一年以上,甚至数十年。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里,一个专题涉及的人和事也比较复杂,哪些人和事是与主题有关的,哪些是无关的,都要深入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提炼出深层意义的主题,特别是挖掘出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主题。比如摄影师卢广拍摄的专题《关注中国污染》获得了2009年第30届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他的作品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阐释,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是作品主题提炼的成功典范。该作品震撼有力,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意义极为深刻。
三、叙事结构在关系
叙事结构是模拟世界关系的,是构筑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影像关系,因此,叙事结构也是一种关系。
纪实摄影呈现的方式有单幅、组照和系列专题等。不管哪种呈现方式都有一个叙事结构做支撑,就像房屋框架结构一样,没有它,整个影像组合就成了一堆散片,既说明不了问题,也不能系统表达观点和思想。即使是单幅作品也是有叙事结构,这个结构体现在画面中各影像元素巧妙地、恰到好处地组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和谐而富有意义的影像关系。组照是用若干张有关系的照片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事件。专题则是更为庞大的影像关系体,一般由几十张甚至数百张相关的作品构成,讲述一个主题故事。无论单幅、组照还是专题,都是用来叙事和传递思想的,因此,在叙事上,能用一张说清楚的,绝不用一组,能用一组说清楚的,绝不用一个系列,影像作品也有这种“言简意赅”的要求。
为了探讨叙事结构的方便,在这里选择纪实摄影专题的叙事结构来分析叙事关系。作为纪实摄影来说,通常指的是 “社会学意义上的”的影像。每一个系列纪实摄影专题,都是由若干个影像片段所构成,就像一个个文字符号,围绕纪实摄影专题的主题构成一个彼此相连、有血有肉、起伏跌宕的故事。
故事的节奏是由故事话语体系中的一对矛盾关系形成而展开的。纪实摄影中的叙事不像文学那样有顺叙、倒叙和插叙。纪实摄影中的故事场景都是平行的、片段式的。对故事内容的叙述也是平行的,各种场景都是独立的单元,它们的统一有赖于时空序列以及各自画面内蕴含的“关系”而连接在一起。按照时空序列,纪实摄影专题叙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以时间序列为主线的叙事结构
在低纬度空间,时间有去无回。按照时间序列构筑影像专题,是纪实摄影常用的叙事方法。这种叙事结构,可以通过一个具体事件的时间变化反映出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变化,具有一定社会学、人类学的意义。比如浙江日报记者、摄影师徐永辉的《全家福》就是一个典范。徐永辉在刚刚解放的1950年春天,为贫农叶根土一家拍了第一张全家福照片。之后45年,他为叶根土一家拍了30多次全家福,记录叶根土45年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是一部活生生的家族史,也是我国亿万翻身做主人的农民从贫穷走向富裕之路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新中国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变化、农村农民生活状态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2.以空间构成为主线的叙事结构
按照空间构筑影像专题,也是常用的纪实摄影叙事方法。它常常假定空间是不动的,将人物关系和事件发生过程锁定在特定区域里进行叙述。通过空间构成关系叙事,可以很好的表达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存状态。比如王征的《西海固》,他花了数年时间,深入西海固地区,以其平实自然的社会纪实手法,展现了中国最大的回族民众聚居区—宁夏西海固普通民众生活常态下的生存状况,引起了国内外摄影界及参观者的关注和好评。再比如我的纪实摄影专题《四方城》也是以地域为叙事空间,依托荆州古城墙这一文化符号,持续记录古城墙下社会大众的真实生存状态,反映了特定时空下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历史、人与环境的关系。
《四方城》专题之一:2009年4月26日,荆州古城南门东便门外一群休闲的人们。李进都 摄
3.以时空相互交织为主线的叙事结构
在纪实摄影专题创作中,更多使用的时空交织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结构,采集影像的时间跨度一般比较长,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采集影像的活动空间范围比较广,一般不会在一个固定地方或空间;展现人物和事件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揭示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它的优势在于全方位记录一个特定时空下人的生存状态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比如纪实摄影家安哥的《生活在邓小平时代》,历时数十年,拍下十几万张底片,记录了邓小平时代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用许许多多小人物平凡而真实的鲜活故事,反映了一个执着前行的民族和波澜壮阔的时代,堪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见证。
除了上述按照时空序列构筑影像叙事结构外,还有以人、事件、景观为主线的叙事结构。
——以人为主线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方式往往通过一类人、一群人的生存故事,阐释人与人、人与时代、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比如摄影家秦军校的《小脚女人》(又名《终结小脚》),历时17年之久,追访400 多位在世的裹足老人,拍摄数千张照片,以人类学的视角,将这一行将消亡的冷血行为,凝结为文化遗存,具有深刻的文化史与民俗史的价值。
——以事件为主线的叙事结构。比如美国摄影家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1918-1978)拍摄的《水俣病》,他冒着生命危险历时三年的时间,记录和揭露了日本化工厂常年把含有大量汞的废水排放到水俣湾中对水俣村渔民造成的严重伤害的事件。事件真相在媒体曝光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迫使化工厂对渔民和病患者赔偿,并采取措施治理污水排放。
——以社会景观为主线的叙事结构。比如杜塞尔多夫学派创始人、德国著名摄影家希拉·贝歇尔(Hilla Becher ,1934-2015)夫妇合作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以一种冷酷的现实主义的客观的纪实手法,拍摄和记录日渐消失的德国工业建筑系列作品,树立了一面当代纪实精神旗帜,被称为类型学摄影的开创者。
纪实摄影的叙事结构是复杂的,也是充满个性的。除上述几种常用的叙事结构外,还有很多其他叙事方式和结构,这里不一一列举。不管是那种叙事结构,其本质都是叙述关系,都是截取现实世界的某个片段或关系组,有机的串联在一起,构筑一个宏大的影像关系,其目的都是通过影像关系的构造,引发更多的延伸关系,促使人们思考和行动,实现改良社会的目的。
四、叙事目的在关系
纪实摄影叙事的目的,在于摄影师借着影像内在关系所呈现的力量和功能,触发观众的社会经验、内心体验和需求,从而建立一个或多个延伸关系。这一层关系不建立,照片永远是照片,不能成为改良社会的媒介和工具。因此,纪实摄影叙事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延伸关系,与社会改良形成互动关系和作用。只有这一层关系建立了,才能使纪实摄影的叙事超越了摄影者所描述的偶然事件而组合入观众在看到照片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内心经验,才能发挥纪实摄影的社会学、人类学的意义。比如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专题系列,那一双双渴望读书的农村孩子的眼神,表达了广大农村渴望普及义务教育的急迫愿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希望工程”的实施。
五、提出纪实摄影“叙事在关系”的意义
1.理论意义。摄影术诞生一百八十多年来,摄影创作可谓精彩纷呈,产生了许多摄影流派,留存了海量的摄影作品,但摄影理论研究多倾向于技术研究和摄影史的梳理,真正的理论创新还是很不够的,特别具有摄影独特个性的理论更是寥寥无几。这里借着纪实摄影叙事问题的研究提出“叙事在关系”这一命题,旨在抛砖引玉,也许会给摄影理论研究带来一丝新鲜空气,以此深入构建,可能会开辟出一片摄影理论新天地。
2.实践意义。关系是事件中人、事、物、环境在一定时空交叉点的完美相聚,是体现摄影师想法、看法的关系点,也就是影像所阐发的价值关系。摄影创作就是一个寻找关系、凝固关系、表达关系的文化活动,是摄影师从世界实相关系中寻找符合内心期望的影像关系,并通过这个影像关系传达思想和观点。深刻理解并掌握摄影叙事的关系法则,对于摄影创作来说,犹如拥有一个金钥匙,可以顺利打开摄影殿堂的大门,从而登堂入室,创作有意义有价值的纪实影像作品。正如摄影师骆丹在谈到他的《318国道》创作体会时说:“我尽量多的考虑到照片当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我想把我看到的东西在二维的空间里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观看这个凝固的瞬间,会联想到在它之前或是在它之后发生了些什么,就如同一张电影的剧照。这些关系如果说稍微变动一些,那将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出来,所以在拍摄的时候要经过仔细推敲和取舍”,“画面当中的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我与拍摄对象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3.社会意义。作为以社会为记录对象的纪实摄影创作本质上是通过解读现实生活的社会关系,创造影像世界的影像关系,再通过影像关系反作用于社会,形成新的延伸关系,从而达到摄影“以影化人、以影育人”,促进社会改良的目的。一幅或者一组作品,如果讲不清这个关系,表达不出自己的观点,就不能引起观众的关注和思考,就难以建立从影像关系反作用于社会现实的延伸关系,作品的社会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创作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
4.审美意义。纪实摄影是对社会的记录,但不是简单粗糙的记录,它是一个艺术创作的活动,是一个建立审美关系的过程。美也是一种关系,关系蕴含着美。纪实摄影从现实世界的实相关系中创造影像关系时,也是创造摄影的艺术美、社会美、关系美。一幅优秀纪实摄影的社会效应和审美情趣也是通过作品的“艺术关系”的感染力发挥作用的,因此掌握“叙事在关系”理论对于创作出具有审美意义的纪实摄影作品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顾铮 编译,《西方摄影文论选》,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杨恩璞编著,《摄影鉴赏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3. 李楠著,《影响:中国当代摄影精神交往录》,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编后记
2023年,在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和湖北省摄影家协会联办的摄影论文征集中,宜昌13位摄影人脱颖而出,他们提交的13篇评论文章全部获奖,占获奖总篇数27%还多。其中,一等奖4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5篇。《峡影论坛》栏目将陆续刊发获奖文章,敬请关注交流。
主编:秦风
校对:崔萍
总编:张彬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峡影论坛|从“她”到“我”的新纪实摄影初探
影像 |颜长江:《最后的三峡》—— 七位宜昌籍作者作品同时入选《中国摄影报》年终特刊(五)
峡影论坛|刘影:用影像留住土家文化的根
影像 | 黎明:《游三峡》——七位宜昌籍作者作品同时入选《中国摄影报》年终特刊(四)
影像 |李亚隆:《千里峡江走滚装》—— 七位宜昌籍作者作品同时入选《中国摄影报》年终特刊(三)
工作综述 | 千畦细浪舞晴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