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棲湖畔,懷柔科學城揚帆起航,邊建設邊運行邊出成果。市發改委近日亮出了去年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成績單:112項重點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提前超額完成年度投資目標。截至目前,懷柔科學城服務院所高校累計產出重大科技成果200余項。
加速度
去年提前超額完成投資目標
從2017年首批立項、開工開始,懷柔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不斷崛起。
作為“國之重器”,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又迎來新進展:人類器官生理病理模擬裝置、創新細胞技術研發平台等4個科教基礎設施、分子影像與醫學診療探針創新平台項目等6個“十四五”科技設施平台項目獲批立項,北大懷密醫學中心啟動區開工建設。“科技設施集群體系進一步完善,29個‘十三五’科技設施平台建設運行同步加速,新增9個科技設施平台項目進入科研狀態。”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初步形成的同時,“科學+城”也深度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保障方面,永樂大街和懷柔科學城起步區4條次干路、8條支路實現通車,起步區路網框架基本形成,高能光源跨河橋開工建設,周邊通行條件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品質提升方面,雁棲小鎮B區即將開工建設,懷北創新小鎮推進規劃實施方案編制,高品質國際居住社區加快打造,婦幼保健院項目加快遷址建設。
數據顯示,去年懷柔科學城112項重點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截至去年11月,已完成投資140.6億元,提前超額完成年度投資目標。
出成果
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加速
一款重量僅為2.17克的微型化三光子顯微鏡,能直接透過大腦皮層,首次實現對自由行為中小鼠的大腦全皮層和海馬神經元功能成像,為揭示大腦深部結構中的神經機制開啟了新的研究范式。
幾個月前,北京大學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團隊成功研制微型化三光子顯微鏡,首次實現小鼠“深腦成像”。這是懷柔科學城加速產出引領性科研成果的縮影。如今,懷柔科學城服務院所高校累計產出重大科技成果200余項。
相關負責人介紹,懷柔科學城引入米格實驗室等共性需求平台,將設施平台賦能為產業發展的公共實驗平台﹔加速引進孵化器,推動“頭部企業+科學裝置”深度合作,與納通醫療等企業設立孵化器﹔中國科學院力學所A類先導項目落地,全力推進廠房改造和設備定制,加強高性能柔性導熱材料加工、超強韌表面變質層設計等方面的科技攻關。
懷柔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面向全社會開放共享,助力北京打造國際科技開放合作的重要樞紐。去年,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完成兩輪課題征集評審,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完成第一輪課題征集評審﹔5個第一批交叉研究平台已累計對外開放機時45萬小時……協同創新、開放共享,推動著高質量科技成果產出轉化加速。
聚人才
解決科研人才“后顧之憂”
一座科學城的崛起,不能隻有大科學裝置,還需吸引聚集全球各類人才。懷柔科學城如何提升吸引力?
去年,懷柔科學城瞄准科研人員工作生活核心需求,統籌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解決科研人才居住、就餐、子女入學等“后顧之憂”。出台便利外國人來京開展科研工作全環節服務政策集成創新工作方案,保障外籍科研人才進得來、融得進。支持新型研發機構與高校人才聯合培養,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為基礎科學研究培養高層次科研人才。
精准適配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也加速構建。懷柔科學城全面布局生命科學產業,啟動生命健康產業規劃設計,明確產業細分賽道,深入對接創新主體。在國家高端科學儀器裝備產業示范區,已集聚高端儀器裝備和傳感器企業及團隊近300家,產出納米壓電馬達、超高真空掃描探針顯微鏡等多類型創新產品。
相關負責人說,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瞄准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目標,持續做好“科學”“科學家”“科學城”這三篇文章,進一步聚人氣、聚科研氣,著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群,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創造“科學+城”現代化城市典范,支撐打造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本報記者 曹政
(責編:尹星雲、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