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导流乱象调查①:流量倒卖成行业潜规则,从有利可图到逐渐依赖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9 10:32

金融科技行业各平台间的流量互导一直是行业的灰色地带,各平台会因自身的风控策略的动态调整互相“导流”,主要趋势为大的助贷平台将24%以上的流量(资产)导流给小型助贷平台,更有多家头部平台不愿意放弃36%的资产蛋糕,表面上导流实则把资产给了自己的马甲。

蓝鲸财经将在系列调查中试图尽可能多的揭开行业真相。

追溯历史,金融科技行业的导流产业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P2P、现金贷爆火的时代,许多公司野蛮扩张,纷纷买入对标公司的用户信息来做业务增量。

此举在行业原始扩张阶段,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直到2017年至2018年,“断直连”概念被提出并实施,助贷类平台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构建的“流量”+“资金”的线上信贷合作模式才划上了休止符。

金融科技行业的从业者们,或许对“断直连”概念刚刚被提出的年代,至今依然有许多印象。

“断直连”最初在支付领域出现,指的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切断之前的直连模式,转而接入网联或银联。个人信息的“断直连”,主要指网络平台在与金融机构进行引流、助贷等业务合作时,不得直接将授权获取的个人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止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滥用或泄露。

由此,助贷行业的商业模式遭到重塑。至今,大部分助贷平台都选择了静默,不愿讨论相关话题,能完全通过断直连验收的屈指可数。

时间来到2021年,那一年,对于整个金融科技行业来说也是变革的一年。往前数4年,《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出台,36%成为消费金融行业默认遵守的利率上限。2021年三季度,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提出窗口指导,要求将个人贷款利率全面控制在24%以内。从36%到24%,利润空间一下子减少了12%。

直接的利润压降,搭配“断直连”政策的全面落地,让整个金融科技行业都在经历合规前的阵痛期。但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对于许多行业机构来说,个人信息不仅不能直接“交易”,公司利润还面临直接减少三分之一的局面,那只好想点办法间接“交易”补充利润了。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数年时间隙中驹走,蓝鲸财经发现,当年P2P时代诞生的流量买卖,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条链路盘根错节的产业。

2021年,经过监管24%的窗口指导后。明面上,几家头部助贷平台在当时给行业做出了榜样。彼时,乐信CEO肖文杰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预计今年的贷款发放量将增长约 10%;我们有信心完成24%的政策执行。”

那么问题来了,大多数助贷平台,一直都是以做利率在24%-36%业务产品上见长的,对该利率下所对应的贷款客群,在当时亦是行业中耕耘最深,了解最透的。这道政策对于这部分机构短期来说无疑是让左撇子用右手写字,既不甘心也不习惯。所以受到影响的机构们会选择直接放弃左手,完全改用右手做文章吗?

据蓝鲸财经了解,2023年下半年,度小满在将大部分24%以上的流量导流给了信用飞、百融等中小型助贷平台。马上消费金融24%以上的流量,则有高达8家助贷平台承接。

经过多次业内交叉验证,蓝鲸财经发现上述现象并非个例。在近期,金融科技领域多家老牌知名机构,都在“扎堆”倒卖24%以上的流量。

“现在,倒卖流量这个事儿全行业都在做。几年前,我们24%-28%(贷款利率)的这部分业务,从全行业来看都是做的非常不错的,风险可控、收益也可观。但忽然被要求利率要压降到24%以下,会有一大部分风险在24%以上的客户仍然来我们平台借钱。这部分人,既有被我们投放广告吸引而来的新客户,也有之前产生了用户粘性的老客户。那个时候,我们并未很好的掌握到新客群的获客方式,但是旧客群这边我们又不能自己放款。”

“老实说,我们投广告,几年下来的运营也耗费了巨大成本,这部分熟悉的客群监管不让做,但直接无视掉也太可惜了,反正如果我们不借钱给这些客户,他们也会跑到别的平台去借高利息的贷款,那我们就把这部分客户留下来再导流给其他能做的平台,我们赚点中介费用,一来二去大家也依赖上了这种吃老本的赚钱方式。最早维信金科等做的比较猛,后来乐信等两三家头部助贷机构开始做,其他家看见利润可观之后,也开始纷纷效仿。”金融科技行业某从业者向蓝鲸财经表示。

“倒卖流量这个事儿,为什么早些年大家不觉得有可以说道的地方,因为那时候监管对利率上限的标准不像现在这么严格,在‘断直连’方面也不像如今这样贯彻落实得彻底。平台只要不做36%以上的业务,大家的用户互相卖来卖去很正常。但是现在,监管层以及各平台机构对于流量的分层是明晰的。这时候,流量买卖就涉及到了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即很多平台自身不能做24%以上的业务,但其客户却是每个分层都有所涉及的。尽管这些平台必须放弃24%以上的业务,但还是会想方设法把24%以上的客户留住,导流给其他家去用于放款。那么这个过程到底合不合规就很难说了,所以虽然大家现在都在做,但没有平台会跳出来在明面上说,其实我们还是把那些高风险流量捏在手里拿去变现了。”

该产业链的上游,包括华为钱包、新网银行、网商银行以及各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母行等,他们的资金盘及利率都受限,无法把资金盘做得更大但流量又很充裕,他们就会把优质客户留下来,把资质一般的客户导给中游的金融机构;中游的金融机构是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和比较头部的助贷机构,比如马上消费、哈银消金、度小满等;中游的金融机构也有“无福消受”又不想放弃的一部分客群,就导流给下游盘子比较小的助贷机构以及资质较差业务疲弱的民营银行,如数禾科技、洋钱罐、维信金科、桔子分期、宜信、小花钱包、微财等。

但是,这个链条也不是完全自上而下运转的,中游机构、下游机构之间互相买卖流量亦是常有之事。“马上消费金融这几个月对接了非常多的助贷平台,但已经上线(达成合作)的现在只有8家。”某助贷平台流量市场负责人向蓝鲸财经表示。

“因为客群分层的原因,理论上来说,现在市面上产品利率敢做到36%的金融机构,都在承接只能做24%公司流出来的资产。比如维信金科、数禾科技会漏掉好多资质不错且利润可观的客户会被捡漏。但现在,市场风向变成了喜欢去接华为、抖音的流量成为了香饽饽。”金融科技行业某渠道方人士指出。“比如乐信选择与华为有深度的合作,很久不碰同业的流量,这是公司的战略层面决定的,他们现在追求的是异业的流量。”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