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领域近日有几则消息颇引人关注。一方面是多家金融公司出现营收和净利润的下降。如奇富科技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营收75亿元,同比下降11.76%,净利润20.23亿元,同比下降5.86%。中国平安旗下的陆金所控股发布中期业绩公告也显示,上半年由于整体交易量及贷款余额持续减少,总收入193.48亿元,同比下降40.7%,净利润17.36亿元,同比下降78.9%,等等。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仍在持续加大对金融科技业务的投入。如兴业银行8月30日发布关于在福州滨海新城建设金融科技产业园的公告。该项目总建设投资预算约32.58亿元,分7年投入。拟建总建筑面积合计约21万平方米,规划用途包括研发中心、数据中心、客服中心、作业中心、培训中心以及配套用房等。除兴业银行之外,不少上市银行半年业绩发布中纷纷提及金融科技业务的未来发展规划。
在行业利润出现下降的同时,为何还有银行加大投入?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首先,行业利润同比下降并未改变金融科技行业发展向好的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金融数据的增长,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据业内研究机构分析,由于金融行业数据丰富,应用场景非常多,未来将产生大量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
其次,在金融行业加速转型的大背景下,大量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仍未完成,需要金融科技支撑转型发展。金融机构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一方面是期望借助科技的力量提高经营效率,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金融服务的安全性,防范业务风险。举例来说,金融欺诈和洗钱是金融行业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异常模式的监测,帮助金融机构及时发现、预防和打击欺诈行为。实践案例显示,金融科技可以提供更有效的反洗钱措施,加强金融体系的安全性。
值得关注的还有新政对行业的影响。今年6月30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过渡期结束,这也是《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过渡期的最后一天。征信“断直连”正式落地使得金融科技平台为机构提供数据服务的模式发生改变。在合规要求下,部分数据产品不得传输给银行,同时,银行调用相关数据需经由征信机构使用,金融科技公司的服务模式必须尽快调整。
适时加大投入、尽快调整业务模式才是利于未来长远发展之策。可以预见的是,对于大多数金融科技公司来说,当前的业绩调整将是暂时的,适应新的服务模式后,金融科技公司还将有巨大的业绩增长空间。对于金融科技公司来说,需要确保的是金融科技的创新业务始终在安全审慎的轨道上运行,加大力度保护客户隐私安全,确保业务数据安全,牢牢守住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