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四川大氣污染防治的“黑科技”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8-21 22:14

原標題:探秘四川大氣污染防治的“黑科技”

近段時間,四川省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今年7月以來,臭氧、細顆粒物等六項污染物濃度大幅下降,為近年來最低水平。優良的空氣質量背后,各種先進科技的使用無疑為這場藍天保衛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成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的夏季大氣環境質量指揮調度中心,探秘四川大氣治理背后的“黑科技”。

“千裡眼”全方位監測讓污染“元凶”無處遁形

每天凌晨1點,全省大氣環境質量的各類監測數據,便會陸續傳至指揮中心。這些數據來自衛星遙感、走航監測、大氣顆粒物及光化學組分站(超級站)、電力監控、視頻監控等途徑,幾乎整合了省市所有監測科技手段,將數據“一網打盡”。

其中,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平台被譽為“千裡眼”。該平台覆蓋衛星遙感(天基)、顆粒物激光雷達(空基)等多種監測網絡,為大氣精細化的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學決策的數據支撐。“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天上的衛星遙感技術,可以掌握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現狀,做到‘面’上有數,通過空中激光雷達可以精准鎖定顆粒物,通過地面走航監測等設備可將排查范圍精確至百米級別,最終實現大氣污染物由‘面’到‘線’精准溯源。”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主任張巍說。

如何更精准地定位污染成因和污染點位?治氣“黑科技”超級站可精准溯源,實現由“線”到“點”。與普通監測站相比,超級站就像一個大氣體檢“醫生”,可24小時連續不間斷地監測150余種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組分及濃度。張巍介紹,今年夏季以來,四川省投入運行的超級站有11座,另外在成都還投入2個移動式方艙超級站,從而摸清大氣污染物的構成、行業、點位,分析不同區域的特征污染因子、濃度高低時限、變化趨勢等,最終鎖定問題點位。

“超級大腦”精准分析讓監管更加高效智慧

“如果說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是‘千裡眼’,那麼指揮中心就相當於全省大氣環境治理的‘超級大腦’。”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通過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我們每次獲得和需要分析的數據多達上萬條。”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院長譚欽文介紹,“密密麻麻的數據需要抽絲剝繭。得益於多年數據分析經驗,利用大數據手段,我們建立了多種空氣質量分析模型。”

上午,近30位專家和省內重點區域有關單位的負責人通過線上線下方式,“相聚”指揮中心。指揮中心不僅有兩位院士,還有來自省內外科研單位的近30位知名專家,他們是大氣環境質量指揮調度中心這個“超級大腦”的關鍵中樞。經過監測數據收集和專家團隊分析研判,“超級大腦”給出的管控建議被決策部門採納,督察執法組開始點對點深入一線,精准開展大氣環境質量攻堅幫扶。

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所所長姜濤介紹,以近期開展的一次管控行動為例,通過衛星遙感發現當日某市區域出現氮氧化物高值異常,指揮中心啟動會商機制,利用全省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對高值區范圍內42家企業排放情況進行比對篩查,精准鎖定數據異常的幾家企業。其中,通過現場檢查發現某公司氮氧化物日均排放量為39.94千克,遠遠超過正常生產時的氮氧化物日均排放量,督察執法組立即前往管控。

晚上,督察執法組工作動態實時傳回指揮大廳,專班又投入了緊張繁重的數據調度,通過數據對比,對管控措施進行效果評估,從而驗証管控措施是否有效,並分析原因,研判是否需要調整措施。

至此,專班工作實現“現狀分析—數據收集—研判決策—精准施策—效果評估”閉環管理。依托大數據、智能化等科技手段,實現了污染問題全方位、全流程、高效率閉環管理,有效助推四川省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向好。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田珊


(責編:袁菡苓、羅昱)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