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印 印客美学
前几天,电影版《花千骨》放出预告,剧版又被网友们翻出来对比回味。
似乎同一个IP,只要剧版火了,都会再拍一个电影版。
但是普遍影版的口碑都很不好,却不愁票房。
这样的矛盾现象究竟从何而来呢?
翻拍电影,必输?
这一次翻拍的影版《花千骨》,预告一出,就窜上了热搜。
但网友们的评价似乎都不大好。
有吐槽男女主选角妆造不符合人物的,也有吐槽特效太便宜的。
总的来说,大家评价的方向还挺统一:
影版不如剧版。
观众们一边对电影版的《花千骨》“恶意满满”,一边又开始怀念电视剧版。
大家甚至又把剧版翻出来重刷,并且大夸一通。
“这才是真正的花千骨啊~”
好像每一次,同样的IP如果既有剧版,又有影版的话,大家都会更爱剧版。
当年大火的《微微一笑很倾城》《何以笙箫默》,还有后来的《最好的我们》《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均是如此。
剧版是观众心中的白月光,而影版嘛,就成了“东施效颦”。
这样的区别也直接反映在评分上,很多IP的电影版本,评分低到可以载入网友们的“最烂影片排行榜”。
《何以笙箫默》的两个版本之间,角色适配度方面,在豆瓣还有过一个投票。
剧版简直是压倒性的口碑完胜。
然而有趣的是,这帮电视剧的粉丝观众们,明明知道电影拍得烂,却还是会走进影院观看。
他们似是抱着一种“猎烂”心理,“我倒要看看你能拍得多烂”。
更有甚者,边骂边看,嘴上在骂,可是手上已经在买票了。
观众的这种矛盾心理,也让电影版在骂声中得到了不少关注。
这样一来,也许“看着看着就顺眼了”,也称得上是某种程度的“因祸得福”。
翻拍电影割韭菜?
同样的一个故事,可大家就是对影版恶意更大。
电影版到底输在哪呢?
Kyuhana
或许并非电影版拍得真有多烂,而是因为大多数时候,影版都晚于剧版出现,所以大家先入为主更喜欢剧版。
所谓“先入为主”,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在有先后顺序的情况下,首先被接受的信息会对之后的信息有所影响。
说白了就是甲方常说的,“还是觉得第一版好”。
这样一来,看过剧版的观众,就会更加维护剧版,而对后出现的影版“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其他的普通观众也会接收到这些“剧粉”对电影的主观差评,同样“先入为主”地认为电影的确不好,再带着这样的“偏见”去观影,自然不会给出太好的口碑。
况且同样的剧情,大家都在之前的剧版看过一次了,再看也会感到无聊。
如此便形成了影版口碑不如剧版的现象。
当然若是质量够硬,先后顺序也不成问题。
比如老牌IP《鹿鼎记》,是先出的周星驰的电影,再有的陈小春版本的电视剧。
而这两个版本同样有着超高评分,都称得上是各自类型中的经典之作。
再者说,其实并非所有的IP原著小说,都能适配电影这种形式。
尤其当下能被改编影视的大热IP,基本都是网络小说,它们本身体量巨大,大多都更适合改编为长篇的电视剧。
制作方在进行影视化时,也一定是对其形式的适配度有所考虑的,所以才会首先制作剧版而非影版。
同理,倘若是更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大多时候,便是会先以电影的形式出现。
比如《七月与安生》,就是影版先上映的,不仅口碑票房双丰收,更是拿奖拿到手软。
但它的电视剧版,被却网友们锐评为“降智剧”,很多原著情节与设定上的不合理之处都在剧版展露无遗。
电影版正是靠着短小精悍的特点,在剧情上“提炼精髓”,反而可以避免一些矫情的“冗情节”出现。
合适的形式才能拍得更好,形式不合适,当然反响不佳。
因而,那些选择于“珠玉在前”的更优版本之后,再去拍摄另一版本的创作者,无非是想靠着前作的热度圈一波钱。
抱着这种纯赚钱的心态,又能用多少精力去磨作品的质量呢?
况且,大多数观众普遍对电影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前几年大火的IP《匆匆那年》,剧版质量一般,但因为预算有限,一些瑕疵观众都能原谅,也就带来了不错的评分。
相比来说,电影版众星云集,观众们都看得出它投资高昂,就很难对其毫无新意的呈现效果买账了。
而且,电影与电视剧的不同播出方式,也决定了观众对它们两者的不同态度。
电影播出方式是一次性的,一次看完就定下了观众的印象。
但电视剧播出时间长,并且电视台会重复播放一些老剧,可供观众反复回味。
免费二刷、三刷,即使当时觉得不怎么样的情节,多看几遍也能品出些亮点。
还用花千骨举例,原本电视剧播出时,观众们也都不太满意。
但是过了这么多年,在湖南台的反复播出,与其他古偶剧的同行衬托下,剧版《花千骨》的口碑越来越好了。
尤其在这次出现影版后,“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剧版直接口碑逆袭,成了仙侠剧大经典。
所以“影版必烂”可不是玄学,都是有原因哒~
边骂还边买单?
一般已有电视剧版的大IP电影,口碑普遍很烂,评分也很低,这已成了惯例。
但是这些电影在票房上却都不错。
明知它大概率是个”烂片”,可大家到底为何还愿意去看呢?
首先,因为剧版的播出让这个IP还有着不少剩余热度,这就让影版在上映前即可收获关注。
很多影版利用这一点进行炒作,营销“去影院再次体验”这样的话题,让观众们去好奇,这影版到底拍得如何。
Jiayue Li
当年的《何以笙箫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还有《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影版和剧版都是同年出现的。
很显然,“后来者”影版的主要目标受众,就是那些刚刚看完剧版的观众。
很多人还沉浸在剧版的情节里,自然想要去影院再看一下影版有什么不同。
最近的《花千骨》电影,也是还未上映就借着前作先上热搜。
至少让观众们都了解了有这么一个电影,也就会产生好奇,从而贡献票房。
此外不得不说的是,同个IP就意味着同样的角色,那么两版演员本身从类型定位上一定是很相似的,这就会存在“对家”竞争。
况且这些作品选择的演员都是大热流量,两家粉丝自然也是互不相让。
Jiayue Li
如此,在舆论上很容易演化为两家互骂的场面,这就能直接把作品的热度炒起来。
影片知名度一旦提高,普通观众也就会抱着看热闹的心情去跟风走进影院。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几年前的杨洋和井柏然。
俩人先是在两版《盗墓笔记》里都饰演了张起灵,后又对上了两版《微微一笑很倾城》的肖奈。
如此“缘分”,也让两家粉丝互看不顺眼,开启“对战模式”。
这是忙坏了粉丝,却乐坏了片方,相当于有粉丝自发为电影炒热度,何乐而不为呢?
总的来说,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纯靠一个IP的噱头,想蹭热度赚钱,往往都会在口碑上惨败。
而依然不乏有高质量佳品,能在这条赛道上,用口碑杀出一条血路。
所以,影视剧始终是质量为王,只有用心制作,才能真正打败“对家”,占领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