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的2023年贺岁档对于中国电影行业的意义,不仅是疫情结束后的第一个贺岁档,更是中国电影市场第一次尝试分线发行模式的重要档期。截至目前,已有《沉默笔录》《非诚勿扰3》等多部定档于贺岁档的影片宣布采用分线发行。
在分线发行模式下,一部影片可以不再由全国院线统一放映,片方可以选择提供较优条件的院线或影院投资管理公司进行交易。比如选择提供黄金场次较多、排片比例较高、放映周期较长、影片票房结算分账比例较高的院线或影院投资管理公司,这属于择优考虑的范畴。
有来自出品、发行等环节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采取分线发行的方式,院线差异化经营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档期、受众来定制宣传发行策略。长线排片放映与更精准的营销,能够为更多中小体量影片、区域化电影以及艺术电影创造获得更多商业回报的机会,促进电影市场百花齐放,形成真正的双向供需平衡。
不过,也有放映端的公司对此新模式较为谨慎,其原因一方面是,分线发行对影院的精细化管理、品牌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对新模式下可能产生的利益博弈的顾虑。
“商业大片是影管、影投、影院最青睐的影片类型,毕竟票价溢价高、观众流量大,上座率往往也很可观。但很多中小成本、文艺类型的影片由于观影门槛高、受众群体少,从收入的角度看,并非市场主流;从数量上看,中小成本影片却是绝大多数。”从事电影制片的金妍(化名)向记者说道,“电影能否在票房上取得成功本就存在较大风险,中小成本、文艺片由于不是市场主流,很难让影院给予足够的资源。虽然分线发行有望解决上述供需问题,但由于是新概念,具体怎样合作、利益如何划分目前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的规则,分线发行还在早期的实践探索阶段。”
影管院线下的弊端
电影的纵向产业链大概包括制作、发行、放映三大主要环节。制作可简单理解为电影这一内容产品的制造环节,发行类似于营销,放映则是直达观众的渠道。
其中,在放映端,常有影管、影投、院线、影院四个常见的概念。其中,影院即日常的电影院;院线,又叫电影院线,它是为影院提供影片放映的发行主体单位,国内政策规定一家影院想要放映电影,获得电影票房分账权益,就必须加入院线,否则无法获得影片放映权,院线由数量不定的影院组成,实行统一的排片和物料安排,例如大地院线、中影数字、中影南方都属于院线,加入的方式既可以是院线方自己投资建设,也可以由影院自主选择加盟;影管,即影院管理公司,通过运营管理影院向影投收取管理费和一部分分红,类似于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影投则是影院投资公司,专门负责影院的投资、建设。
记者了解到,一家影院只属于单一的影投或影管公司,但可以加入不同院线。院线只提供影片放映权给加盟的影院,不参与实际经营管理。影投公司一般只约束影院规范,不会干涉影院具体运营事宜,但会在重要档期要求旗下影院给予某些影片一定比例的排片安排。
于是,通过排列组合,电影放映市场便有了影院投资管理公司、影管院线,以及集院线、影投、影管为一体的公司等多种类型的参与方。而影管、影投的影院越多,意味着市场份额越大,当它们面对发行方、片方时的话语权也就越大。
“在近几年,发行作用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片方与发行方能否给大型影管院线更多让利,成为在影片上映初期,影管院线、影院投资管理类公司等渠道方是否给出较多排片的关键之一。”金妍告诉记者,“当然,如果电影最后靠口碑逆袭,有着高上座率,影院以及背后的影管、影投等也会适当给出较多的资源,毕竟这意味着较高的票房收入和长尾口碑效应,但这样的影片数量很少。”
国内某涉及出品与发行的公司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2023年,中国的电影院数量达到11000家、银幕数突破83000块,但统一上片、集中上映的同质化经营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是电影内容供给不足,每年中国内地上映电影仅为500部左右,与美国、日本等电影市场上映数量差距明显,大片扎堆国庆、春节等重要档期,平日周末档期出现无片可上的尴尬,淡季单日票房大盘不到3000万元,观众走进影院的意愿偏低导致上座率低迷;二是影院排片资源被严重浪费,部分大片给到的排片率过高,上映后票房口碑倒挂且优质的中低成本电影,在宣传发行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惨遭“一轮游”,无法争取到更多排片空间。
“‘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曾在国内搭建首条艺术院线,为艺术片佳作探索特色放映模式。但不止艺术电影,国产电影中有更多类型的中小体量影片苦于发行困难,一年上映的500多部片子中,票房过亿元的不足60部,多数影片挣扎在排片难、票房低的尴尬境地,进而影响了片方投资与创作更多内容的热情。”该人士说。
分线发行下的新博弈
有关部门也意识到了统一发行的缺点。今年8月,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在长春“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的讲话中说:“传统的全院线统一发行方式已不适应广大观众日益个性化的观影需求和多样化的创作格局,必须在分众化、分线型的差异化发行放映模式上实现突破。”
此外,《“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想要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电影市场,必须实现分线发行、分众发行和分区发行。
随着国内电影市场走向复苏,通过分线发行来建立一个差异化市场、更优化的分配体制,有助于加速资金循环,让更多优秀的作品尽快进入市场,通过加速市场流动的方式使得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
不同于将影片发行到所有影院上映的“统一发行”,分线发行指的是将影片,针对其特定的观众,通过选择特定的院线,而发行到特定影院中。这可以理解为,实行分线发行的影片只会在某些特定的院线中放映,而观众可以根据观影偏好,选择不同院线观看不同影片。
在新模式下片方在创作时可以更具有明确针对性选择目标观众群体,定位清晰也有助于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与灵感,也能够便于提早进行影片宣传发行的策略制定;发行环节也无须面向所有影院和观众发行,发行工作的体量大大缩减,发行的精确度显著提升;放映方也可以选择不同特性的差异化影片进行放映,逐步形成观众在院线品牌上的心智,拓展院线和旗下影院的品牌价值,孵化出较为稳固的核心观众群的雏形;对于观众而言,不同类型影片的正面竞争会趋于弱化,同档期内可上映、被挤压的影片数量会有显著下降,工作日档和普通周末档有望增强,观众可选择的影片数量也有望增多。
不过,这也对于影院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影院的精细化管理和对观众的精准营销。
“在分线发行模式下,影院经营管理者首先要对影院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比如位置、常来观影人群的特点等,在了解清楚这些后,才能够选择相应的影院、相应的时间段给影片排片。其次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电影作为一种产品也是如此,如何把目标受众吸引到自己的影院也是影院管理者所需要面对的。”一位院线管理公司人士向记者说。
此外,该人士向记者透露,在目前与一些片方、发行方的合作谈判中,有的对于排片比例、具体影院、分账比例都提出了较统一发行模式下更高的要求。“有一种迹象,片方与发行方对影管、影投的话语权在增加。”
有别于统一发行的利益谈判,这种迹象也意味着新的博弈正在悄然开始。金妍认为,在出品方、发行方向放映方施压的同时,不排除院线、影投、影管向电影出品、发行等上游环节加速渗透的可能性,最终形成产业纵向布局,在提高市场话语权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