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着力抓硬件升级、标准化生产,助力粮食丰产丰收 | 喜看“三夏”新变化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6-23 22:57


农机装备越来越先进、损失率越来越低、麦收作业签合同、秸秆有了新用途……又是一年“三夏”时,伴随着德州粮食生产季季接续、茬茬压紧,“三夏”生产有了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一个个新变化,蕴藏着稳产增收的“密码”。

减损耗
农机升级机手给力

6月17日,德州826.9万亩小麦收割完毕,在麦收一线奔波了近一个星期的市农业农村局农机中心主任张宝东,工作告一段落。

机收减损比赛、智能农机播种比赛……连日来,张宝东参加了不少这样的活动。他说,抢收抢种过程中,如何更好节粮减损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去年,我市启动全链条节粮减损集成改革,推进“收储运加消”粮食全链条节粮减损。机收减损是首个也是关键一环。

自6月9日山东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平原赛区开赛后,全市共组织了12场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农机性能怎样?机手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粮食能否颗粒归仓。



抢收,德州市采用的多为宽辐、纵轴流系列小麦联合收割机。其稳定性好,机收效率要高10%至20%左右,而且脱粒能力更强。

抢种,德州市多采用玉米精量播种机。实现单穴播种,下种苗间距一致、深浅一致,既节约用种量,出苗也整齐,有利于秋季机收,损耗也会更小。

“根据小麦干湿程度选择合理作业速度”“割麦负荷允许时,尽量满幅作业”“播种时,速度慢下来,保持均速”,在今年夏收夏种一线,一大批专业农机手亮出绝活。

今年是德州市组织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的第三年,机收损失率越来越低,既有直观印证,更有数据可查。市农业农村局掌握的数据显示,我市粮食损失率从2021年的2%下降至现在的不到1%,减损效果十分明显。

提效益
智能实用机械“唱主角”

今年,德州市承担了35万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大豆对土壤墒情要求较高,天气干旱时,造墒必不可少。“三夏”期间的高温天气,并没有给禹城市伦镇的种植户带来困扰。



6月19日,在伦镇种粮大户刘兴平的田里,随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单粒补水式播种机驶过,田间出现一条条整齐的垄沟,补水管同步向地里注水,随后落下大豆和玉米种子。

“下种量、行进速度等数据可以实时显示在驾驶舱内的电子屏幕上。补水式播种机实现单粒补水20克至40克,1200升的储水罐一次储水可以播种10亩地。”刘兴平说。

借助“北斗智慧”,玉米播种开沟起垄笔直,间隔均匀,误差可控制在1厘米左右。不仅极大减轻了驾驶员劳动强度,而且因为作业质量高,将来出苗整齐成行,玉米成熟后也有利于机械化收获。

6月14日,在临邑县临南镇杨香村麦收现场,收割机驶过,打捆机紧随其后,将留下的秸秆卷进“腹”中,很快,一个个整齐的秸秆捆陆续“吐”出。

临邑县是畜牧养殖大县,很多村庄养殖户集中,对秸秆需求量大。该县不少种植大户购置了打捆机,这种机械可以吸附起地上的秸秆,并在压缩室将其压紧压平,每10分钟可完成一亩地的打捆工作。

打捆后的秸秆会被送到饲料加工厂或养殖棚,成为畜牧饲料。临邑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邢甲光表示,当地通过打捆回收利用的方式,每亩麦田可增收200元以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近年来,我市加大智能农机的研发推广力度,“北斗导航”播种机、无人驾驶拖拉机、复合种植单粒补水式播种机等越来越多的智能实用机械应用到生产一线。

强质量
从种到收全程有标准

今年“三夏”,齐河县胡官屯镇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本刚跟自有农机手、河南麦客等签了百余份麦收作业合同。合同详细规定了小麦留茬高度、抛洒率、麦粒破碎率、秸秆粉碎程度等指标,以及防火安全操作等。

“一亩地机收成本70元左右,与我们合作的农机手被农户投诉一次罚款200元,投诉三次直接取消合作资格。”袁本刚说。

“三夏”期间,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业面积达7万余亩。为杜绝火患,袁本刚想得很周全,除在每台联合收割机上配备灭火装置外,每个作业队还安排了一台服务车,配备20余个灭火器和大桶水。



玉米生产“七分种,三分管”。6月16日,市农科正高级农艺师赵同凯来到武城县为民粮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紧凑型品种每亩播5000至5500株,大穗型每亩播4800至5000株,机械要匀速前进,播种深度3至5厘米,保持深浅一致……”在合作社理事长李庆双的地里,赵同凯详细讲解玉米播种技术。

“赵老师不来,我们播种就不踏实。”李庆双说,他与赵同凯因地结缘,相识已有8年,合作社连年丰收,赵同凯手里有“法宝”。

多年的粮食生产实践,让赵同凯等一大批农技人员积累了大量管用、好用的经验,《德州市小麦玉米“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技术规范》即是这些经验的集成。

技术规范涵盖了基本规范与产地环境要求、示范方与核心区建设、机械化生产、耕层地力提升与科学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减损收获、产量测定与种植效益评价7部分内容,确保农业种植有标准、生产管理有专家。

如何让这些技术标准实打实落到地里?市农科院等单位采取“科场联合”方式,在新型经营主体中率先实施小麦玉米“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技术规范,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实现粮食均衡增产。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0534-2687669,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4-2687669,诚邀合作伙伴。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