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依靠「钢铁」业起家的瑞典
2. 升级产业:从卖原料到卖产品
3. 激发创新:打造新产业比较优势
4. 瑞典制造业发展路径的启示
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
制造业对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制造规模来看: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从制造业领先度来看,截止到目前,全世界一共有132家灯塔工厂*,其中中国有50家,位列世界首位。
*灯塔工厂:在智能制造、数字化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
但另一方面,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家的制造业崛起,欧美国家的制造业回流,以及高端制造业的局部脱钩,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挑战。怎么办?
搭建完善的产业链是一方面,推动产业升级是一方面,而强化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占据高价值链区域,成为别人离不开、绕不过的制造业「护城河」则更为重要。
作为小国强制造的瑞典,在产业护城河方面做的就很不错。
瑞典人口1055万,诞生过诸多跨国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如ABB电气、斯堪斯卡工程公司、伊莱克斯电器公司、爱立信通讯公司、H&M、宜家家居、SKF集团、沃尔沃汽车……不夸张地说,瑞典是人均跨国企业最多的国家。
要知道1个多世纪前,瑞典还是一个贫穷农业国,那它是如何快速转身成为制造业强国,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的呢?
▼ 瑞典制造业的部分代表企业
01
依靠「钢铁」业起家的瑞典
MEASURE THE WORLD
瑞典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64%的国土被森林覆盖,84%的人口居住在只占国土面积1.3%的城市内。
▼ 瑞典区位示意
瑞典经济曾经以农业为主,1890年代开始发展制造业,到20世纪中期成为一个高福利国家。1993年-2007年间,瑞典制造业增速比美国高1.5个百分点,比欧洲15国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
▼ 瑞典制造业的一些优势
瑞典的「发家致富」,与采矿业、钢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依靠自然资源优势阶段
丰富的矿产、广茂的森林、储能大的水利资源,可以说是瑞典造业崛起的资本。其中,瑞典的铁矿石储量达到40亿吨,矿石纯度在60%至70%间。这些资源优势,促进了瑞典工业「鼻祖」冶铁业的发展。
▼ 瑞典北部山区的基律纳是磁铁矿重镇
其实早在13世纪,以维京海盗为主角的「维京时代」结束后,瑞典便开始通过铁矿石出口发展贸易,并成为汉萨同盟*的一员。
*汉萨同盟是14—17世纪期间,德国北部城市与北欧各国间形成的商业联盟。
之后,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看中了瑞典有矿石、有燃料、有水利资源的优势,希望将矿石转化为利润更高的铸铁。
于是,荷兰不但为瑞典带来投资,还带来了欧洲「高级工匠」瓦隆人(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擅长冶铁、铁器制造),从而推动瑞典冶铁业快速增长,到1740年,瑞典冶铁出口达到4万吨。
▼ 瑞典使用的瓦隆炼炉示意
▍提质,拼基础研究阶段
不可否认自然资源的优势,是瑞典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比较优势,但随着工业革命蒸汽机与煤炭的广泛应用,瑞典的冶铁优势不再。
「不甘心」的瑞典,决心通过提升冶金行业的质量,再次取得竞争优势。提高冶金质量的前提是弄清楚矿石里的成分,精确掌握里面的各种元素,这也就刺激了其化学工业的发展。
于是,瑞典涌现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卡尔·威廉·舍勒顶、琼斯·雅可比·贝采里乌斯等等一批顶级的化学家,瑞典成为发现化学元素数量第二多的国家(贡献了元素周期表中的19个,仅次于英国的23个)。
▼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不仅推动了瑞典化学工业的发展,还创立了诺贝尔奖
19世纪瑞典还改进了炼钢技术——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成为当代广泛采用的钢铁冶炼方法,瑞典的钢铁业再次回到巅峰。
▼ 采矿、冶铁奠定了此后瑞典工业发展的基础
02
升级产业:从卖原料到卖产品
MEASURE THE WORLD
到20世纪70年代初,瑞典冶金业可以说发展的顺风顺水,但在1975年至1981年前后,瑞典冶金业再次经历断崖式下降,产能过剩,众多企业倒闭。归其原因,除了两次石油危机带来的欧洲能源转型、低碳发展的大背景外,更主要原因有3点:
一是,矿石优势消失。以往炼钢过程中,需要控制生铁中的硫和磷含量,提升钢材质量,高纯度的铁矿石很具优势。但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对矿石的纯度要求有所降低,瑞典原材料优势走低。
二是,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之前大量进口瑞典钢材的国家,如日本、德国大力发展本国的钢铁冶炼产业,国际钢材市场需求下降。
三是,国内市场需求下降。瑞典国内造船业和建筑业的衰退,国内钢材需求量骤减。
▼ 1970年代开始,以奥斯卡港造船厂为代表的瑞典造船业需求下滑
瑞典钢铁业再一次走到抉择的岔路口,是优化老路,还是探索新路?瑞典重新定位了本国产业竞争力——不是卖原料,而是卖产品。
1. 以特种钢为切口,进入全球高端制造业领域
1976年,瑞典商业钢调查委员会提出通过改变粗钢生产,提高钢材质量,抢夺全球利基市场的产业发展方向。瑞典确立通过发展特种钢,进入全球的军工、电力、核电、环保、汽车、航空等行业高端制造领域的战略,占据制造业领域中的高利润环节。
1978年—1984年,瑞典推动钢铁企业合并,其炼钢厂从19世纪的600余家,缩减至2020年的13家,炼钢集中在几个大钢厂中,形成规模优势。
例如3家钢厂于1978年合并成立瑞典钢铁集团SSAB,瑞典政府对SSAB投资4亿美元用于转型升级,如今它是瑞典最大的钢铁制造商,主要聚焦于高强度钢生产。
▼ SSAB位于瑞典的钢铁厂
瑞典还通过「一企攻一项」的策略,提高各钢厂产品的差异化,形成「没有一个全能的特殊钢厂,但每个企业都拥有拳头产品」的发展格局。说白了,就是术业有专攻,同类产品向同一家企业集中,降低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提高瑞典钢铁产业在国际上的综合实力。
瑞典钢铁行业的主要推动者是钢铁协会(简称JK),除了行业监管,该协会还会制定行业发展计划及研发工作。如今,瑞典钢铁占欧洲钢铁出口量的80%(每年约500万吨)。
▼ 位于斯德哥尔摩的钢铁协会
▍行业技术创新推手
钢铁协会拥有600多名研发人员,他们会与各方力量(研究所、高校、企业、用户)进行联合研发,集中攻关,研发经费则来自政府和企业(比例约为4:6)。
钢协制定的行业战略与瑞典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例如瑞典计划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钢铁行业作为排碳大户,它的减碳效果,决定着国家目标实现的进度。
于是,钢铁协会联合钢铁集团SSAB、矿业公司LKAB、电力公司Vattenfall,一起推动瑞典钢铁行业的脱碳。采用突破性氢能炼铁技术(HYBRIT),通过氢气将铁与氧气分离,最终分解出铁和水,实现零碳排放。
▼ 使用突破性氢能炼铁技术的钢厂
如今瑞典的钢厂,被誉为「全世界最清洁的钢厂」,每年消耗能源约占全国总能源消耗的15%,废气粉尘含量为2㎎/m⊃3;,远低于其它发达国家标准(日本100㎎/m⊃3;,德国10㎎/m⊃3;)。
▍企业细分,提升产品竞争力
位于钢铁行业下游的企业创新,主要聚焦如何将特种钢与自身的产品结合形成优势,诞生了众多垂直领域的隐形冠军。
例如山特维克是全球矿山机械和合金模具领域的行业巨头,全球一半以上的轮胎、易拉罐等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山特维克生产的合金模具;中国85%以上太阳能面板,在切割环节需要使用山特维克的模具。
为保持技术的领先性,山特维克每年在研发投入39亿瑞典克朗,在全球雇佣了约2,600名研究人员,建设50个研发中心,拥有6100项有效专利。
▼ 山特维克的装载机
与钢铁行业一样,制造业企业也尽可能的实现差异化竞争,形成互补,从而使瑞典制造进入更多领域。例如轴承制造领域的斯凯孚集团,可以生产从3毫米到1.25米,从机械到电磁、光纤轴承的上万种轴承,广泛用于汽车、航空、铁路、家电等行业。
再比如金属粉末制造企业赫格纳斯,在不断提升原有镍、钴、铁等金属粉末类材料优势的同时,又拓展到陶瓷粉末、软磁复合材料,成为工业3D打印制造环节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
▼ 斯凯孚集团位于斯德哥尔摩的总部
2. 延伸产业链,从一个行业到整个制造业
瑞典经济的经济复杂度指数(ECI)*为1.81,是全球第五大经济复杂度指数国家。这意味着瑞典的各产业之间有着高度的关联度,他们相互支撑,能形成竞争优势和抵御风险的韧性;更意味着,瑞典的产业优势已从钢铁,延伸到更广泛的产业领域。
*经济复杂度指数:通过观察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种类来衡量其生产能力的一种方法。经济结构越多样化,产业间的相互依存性越高,经济复杂度越高。
▼ 2021年,经济复杂度排行榜中,以人均GDP的购买力衡量,瑞典处于全球领先位置(来源:oec world)
当然,这种从一个行业到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还有一个客观因素推动——瑞典复杂地貌,对机械性能的严苛要求。
▼ 瑞典狭长的地貌,造就了多变的环境
事情是这样的——瑞典除了铁矿还有铜、铝、锌、锰、砷、钛、钡、铋、石英、煤等等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藏资源,分布在从温带海洋到极地气候,从平原到山脉再到冰原的多变环境中。
因此,采矿作业及加工需求复杂多变,促使其制造行业向高性能、高品质方向发展,从而造就了3类机械制造业的领先性。
▼ 瑞典矿产资源分布示意
▍系统化的工程机械
为了应对复杂的采矿环境,瑞典诞生一批系统化、全流程的工程机械企业。
例如前文提到的山特维克集团,能提供采矿、隧道工程的全流程解决方案,从单个特种设备到工程车队定制,再到无人化作业,其自动化系统涵盖了矿山自动化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针对地下工程开发的无人驾驶系统,安全运行时间已超过200万小时。
▼ 山特维克集团围绕采矿、工程的全流程覆盖产品
▍高性能的交通装备
在面对严苛的运输条件,高性能的交通装备是矿业运输行业必不可少的硬指标。
比如重型卡车制造商斯堪尼亚,专注于多变环境下重型卡车、客车的研发生产,2011年,斯堪尼亚斥资4亿克朗建设了欧洲最大、最先进的风洞和气候模拟设施,对工程车辆进行各类极端环境测试模式,提高车辆性能。
▼ 斯堪尼亚位于南泰利耶的总部及研发中心
▍「专精特新」的精密制造
在高端制造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瑞典的精密加工业诞生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例如大型卷板机制造商Ursviken,凭借其将整块钢板折「U」形超大卷板的制造能力,成为各类大型工程设备,船舶制造、潜艇制造必不可少的供应商。
完善的装备制造能力,使瑞典具备了很强的军工制造实力(自给率高达85%到90%),这让瑞典的武器出口名声大噪(2019年,人均武器出口排名全球第3名),因此瑞典也被称为「北欧小国,军火大国」。
▼ 瑞典「鹰狮」战机以低廉的价格、优越的性能,成为国际市场最畅销的战机之一
小结一下,瑞典的工业再次崛起,是通过特种钢为核心,塑造出上下游联系的经济复杂度。
03
激发创新:打造新产业比较优势
MEASURE THE WORLD
用创新激活经济动力,已成各经济体的共识。
瑞典先后颁布了《研究法案》《创新的瑞典》《研究与创新预算法案》《服务创新战略》等政策、战略,为创新保驾护航。其中生物制药、电子设备、通讯等新兴领域的优势培育是重中之重。
在研发投入上,瑞典将GDP的3.5%左右作为研发投入,成为全球研发投入占比最多的国家。当然,企业依然是研发投入主体(占全部投入的70%),而大学则是研发活动的主要执行机构,两者的互动成为创新发展的关键。
▼ MAX IV实验室在2016年投入使用的同步加速器辐射设施
1. 打造研发平台
瑞典国家创新局成立于2001年,隶属于工业、能源与交通部,它的作用是通过资助创新,促进瑞典的可持续增长。创新局具体举措有以下3点:
科技转化的桥梁: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与商业化项目连接在一起,为研究成果的商业化提供资金支持。
研究机构的调控人:研究机构由基础研发机构,转变为由政府少量持股、以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机构。
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从企业和公众需求入手,主动发起研究项目,研发跟着市场需求走。
在促进创新与制造业结合上,瑞典创新局与工业和技术发展局共同实施「能力中心」项目——在企业、机构、政府间,建立一种新型的科技咨询与服务组织,促进技术创新。目前,瑞典有超过28个能力中心,这些能力中心的创新,每年为瑞典带来50-111亿克朗的经济收益。
▼ 2022年批准建设的能力中心(来源:Vinnova)
比如,山特维克公司参与布氏无机界面工程中心成立的能力中心,提升了企业研发新材料能力,并将产品研发效率提升了2倍。
还有爱立信与能力中心合作,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基站之间连接负载的问题;阿斯利康制药与能力中心合作,解决了新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数据不足问题。
2. 从产业园到产业集群
自80年开始,瑞典通过兴建科技园,来带动产业升级。作为配套政策,瑞典将公司所得税由40%降至28%,这让大量国际企业涌入,如今瑞典的科技产业园区已超过30个。
但只有空间的聚集,是无法推动创新的持续性的。因此,瑞典的科技园大多依托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以保障创新的连续性。
同时,瑞典采用「三螺旋模式」(政府、企业、学术界在资源、技术、成果等领域多重互助,推动创新经济),加速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这让很多园区走在了全球科技创新的前列。
▼ 三螺旋模式
以希斯塔科学城为例,这里是瑞典ICT(信息及通信技术)产业的心脏(从业者3.3万、公司972家)。希斯塔前身只是斯德哥尔摩1970年代开始建设的新城,定位是功能混合的「工业城市」。
不过,当时城市对生态住宅区的需求旺盛,这让希斯塔很快发展为一个花园住宅区,但并没有企业到此。1980年代,在大力发展科技园区的背景下,爱立信、IBM、微软、甲骨文等科技公司入驻配套齐全的新城,希斯塔逐渐成为科技园区。
▼ 希斯塔科学城
1990年代,在三螺旋模式的作用下,市政府与企业们成立Electrum基金会,用于在希斯塔建设电子实验室、材料实验室等各类共享实验室,促进科技创新的转化。
为了加强新城的科研实力,斯德哥尔摩大学、皇家工学院将与ICT相关专业的院系搬到这里,还有瑞典计算机科学研究所、瑞典国防研究局等相关国家级研究机构先后入驻,逐渐形成拥有技术研发、硬件生产、知识服务、营销贸易等完整创新产业链的园区。
▼ 希斯塔科学城内的瑞典计算机科学研究所
希斯塔科学城的经验,被引用到近些年越来越火的生命科学领域。马尔默-隆德「药谷」(2007年,瑞典、丹麦联合建设),是瑞典生命科学产业三大产业集群之一,相关企业数量占瑞典全国生命科学企业总数的18%。
瑞典再次同样采用了三螺旋模式,吸引了大量创新服务机构,如投资机构、科研机构、大学、技术转让组织等等,他们共同作用造就了北欧最具创新能力的生命科学产业集群之一。
3. 提前布局制造业未来
在全球化、数字化背景下,以出口为导向的瑞典制造业面临新挑战。2019年,瑞典提出《瑞典制造2030》发展战略,提出「2030年,瑞典有望成为研发与制造高级产品与服务的少数国家之一」的目标;《新型工业化战略》则给出了更为具体的产业发展方向:
▼ 《瑞典制造2030》(来源:teknikforetagen)
工业4.0:工业企业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并充分挖掘数字化的潜力。
可持续生产:更高的资源利用率,以及更加可持续性的生产将为工业部门创造价值、就业,并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
提高工业技能:在地方、地区和全国不同层面,创建技能保障体系,以满足工业领域的需求并推动长远发展。
瑞典试验台:瑞典必须保持工业生产研究领域的前沿地位,加强科研机构与工业部门的合作,吸引国际科研人才,并促使高科技企业落户。
凭借卓越的创新体系,在2017至2019年欧洲创新指数中,瑞典领先欧洲,位列第一;在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中,瑞典名列全球第二。
04
瑞典制造业发展路径的启示
MEASURE THE WORLD
作为小国大制造的瑞典产业发展,经历了从卖资源到买产品,从单一行业到整个制造业,再到创新引领的路程。
瑞典制造业的每一次跨越升级,都为下一个层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产品基础、技术基础,可以说制造业没有低端的产品,只有低端的技术。当然,作为小国,瑞典的资源投入必然有限,因此聚焦那些附加值更高的先进制造业环节是必然选择。
▼ 瑞典高度国产化的采矿设备(来源:Trafikverket)
最后借助《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一书中,提出的「产业公地」*概念,再次强调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重要性——制造业不仅仅表现为简单的产品生产、商品交换,对于经济深层的影响是可能导致创新断层。
*产业公地:指的是某种特定产业发展所需的共有基础,也就是任何工业行业都需要从共同的供应商和人力资源获取「能量」的土壤。
在制造业的很多领域,一些产品发明于美国,但美国企业却难以将其产业化,最终失去产业竞争力。这些产品通过外包至亚洲,掌握关键工艺技术的企业和关键零部件的配套企业也随之迁移。
产业公地衰落,即使有政府的大力扶持也无济于事。
本文由华高莱斯团队创作
总策划:李忠
撰文:1/6图片工作室
【版权声明】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原标题:《逃离资源诅咒,瑞典用先进制造业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