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各地掀起种植牙“降价潮”,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集采通知,种植牙领域的种植体、医疗服务等将做出统一招标集采和指导价限制。集采后,价格下降50%以上。“种一口牙,卖一辆车”成历史。
种植牙为什么贵?种牙服务走向普惠,种牙要做哪些功课?种牙比修牙便宜时,该不该“薅羊毛”?“集采降费”涉及真金白银和行业利益的重新分配,这将给口腔医疗行业带来哪些影响?降费后,如何保证服务质量和医生的积极性?
第四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65-74岁老人当中有86%存在牙缺失问题。2020年,我国居民种植牙数量约406万颗,2016年~2020年复合增速为30%。
比起普通牙齿修复,种植牙是一种将种植体(人工牙根)植入口腔,通过基台连接牙冠的相对复杂、高级的治疗方式。对耗材、设备和医师技术有很高要求,价格不菲,通常每颗牙平均种植费用在1万元以上。民间也有“种一口牙,卖一辆车”的调侃。
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针对种植牙服务的种植体、医疗服务和牙冠成本,我国将做出统一招标集采和指导价限制,并要求各地在4月出台口腔种植医疗价格政策。
目前,四川、上海、广东等地医保局已陆续出台文件。北京市医保局宣布,从本月起实施种植牙“三位一体”综合治理。种牙收费将大幅降低——其中,医疗服务费较调整前平均下降72%。
普通消费者会有这样的疑问——种植牙为什么贵?集采政策能让种牙服务走向普惠吗?今后,消费者选择种牙要做哪些功课?
带着这些问题,我为大家请到了超过20年牙科从业经验的资深主治医师朱可希。他目前为各大民营口腔诊所提供咨询、培训和管理服务,对口腔医疗行业、尤其是民营机构的发展和运营,有深入了解。
“种口牙、卖辆车”成历史,种牙集采、价格“腰斩”
朱可希:一般牙齿修复方式分为三种——种植牙、镶牙、冠桥修复(固定牙)。种植牙是所有修复方式中最接近自然牙的,对医生技能要求非常高。因为是手术,所以有一定风险。
它所涉及的材料结构比较多,耗材价格相对偏高。但价格高,更多是高在医生的技术收费,种植医生的成长周期很长,优秀的种植专科医生,至少拥有10年以上临床经验,接受严格的专业培训。种植设备和器械也比较昂贵。这就是为什么种植牙价格贵。
思远:四川、广东、上海、北京等地都出台相应落地措施,按各地医保局的落实要求,种牙可以便宜多少?
朱可希:根据政策——第一,“种植体集采”把高值耗材通过集中采购,压低耗材出厂价格,起到降价效果;第二,政策层面,将牙齿治疗的医疗收费分解,进行标准制定,设定最高标准。通过以上步骤实现整体种植项目的降费,按原来的价格对比,今天种牙的降幅达50%,甚至60%,这是实实在在的。
举例说,集采目录上的种植耗材价格,某欧洲品牌、国内最高端的植体之一,原来基本在10000-15000元,今天把牙冠等费用算进去,差不多在6800元。
口腔种植牙术前方案,价格随手术难度而定(受访者提供)
专家建议:种牙前做功课,选人、查价、选机构
思远:种牙是外科手术。消费者、老百姓,种牙前怎样选机构、选医生、做功课?民营和私立牙科机构的价格会不会差很多?
朱可希:大家要明白,费用是根据手术复杂情况定的。缺牙越多,手术复杂程度越高。这是外科治疗,对医生要求很高。所以,消费者一定要通过查询,找到成功案例比较多、资质过硬的医生。
第二,植体价格有高有低,要根据个人牙齿情况而定。比如,你单颗缺失后牙,就没有必要选择太好的植体。只要进入“集采目录”的所有植体,质量都是过硬的。
第三,今天整个政策层面,所有价格组成因素都是公开的。但实际政策,各个省份有很大区别,一定要注意了解。
口腔8020理论:自然牙强于种牙,消费者不可“薅价格羊毛”
思远:种牙项目在我国以自费为主,没有纳入医保。种牙属于口腔健康,算医疗服务,还是医美服务?应该是社会保障,还是自愿消费?您从业20年,对此怎么看?
朱可希:这个问题相对复杂。简单说,从世界范围来看,种植修复,很少有国家纳入医保。这次我国种植集采政策,有部分城市允许使用医保,绝大多数城市允许使用个人医保账户当年度余额。
未来,我个人认为将种植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可能性不高,它属于高消费医保,对国家的负担偏重了,不太现实。
思远:口腔医疗行业有个说法叫8020——到了80岁,嘴里还有20颗好牙,就是健康的标准。有的消费者眼看种牙服务普惠化,也想“薅羊毛”,能种牙就不补牙。从医理上,这样对吗?
朱可希:完全错误。很多消费者的自然牙明明能保住,却选择拔牙种植。种植牙再好,也比不上自然牙。而且种植牙后,对日常维护的要求会高。种植体失败的原因第一是牙周炎,第二是咬合问题,相比自然牙,种植牙没有牙周膜保护,每年至少三四次要到医生那里维护。所以,当你80岁后,嘴巴里都是自然牙的话,真的恭喜你——从成本角度,这最合算。日常预防最重要。一颗种植牙,再便宜也几千块,口腔预防每年最多不到1000块。
口腔医生培养周期长、成本大(受访者提供)
集采新政影响深远,高价格、低技术的耗材厂商将被淘汰
思远:集采消息出来后,相关题材资本市场表现积极。但对媒体,行业人士却表现得很敏感、回避,为什么?
朱可希:中国每年的种植牙总量全世界排名靠前。政策落地过程中,种植普惠化和人们意识大幅提升,耗材出厂价格和临床收费价格都有明显下降;我们行业内目前还在适应阶段,很多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者,包括厂家也在观望中。
思远:集采后,企业正常批量生产按说成本也会下降,会不会让企业“薄利多销”?上游企业怎么应对?
朱可希:从产业层面,这次对出厂价格影响巨大,平均降费55%以上,集采目录里的厂家和品牌型号,占目前市场90%以上。有的产品进入市场十几年了,价格始终很高。
通过集中采购,可以将这些成熟技术的产品,恢复到理性价位。如果厂家技术能力不足,今后会慢慢被淘汰掉。高值耗材,医疗机构平进平出,不能加价;治疗费用也受到控制,倒逼医疗机构通过高附加值服务。
种植牙牙医手术中(受访者提供)
“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新政促名医技术升级、行业人员开放
思远:政策落地,会影响机构和从业者的服务和积极性吗?
朱可希:口腔医疗行业每年一年的整个营收规模在2000亿,40%来自于种植项目,20~30%是修复项目。对这两个项目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以前以种植业务为主的医生,平均收入下降50%。很多种植医生也积极转型,比如关注根管治疗、牙周治疗等临床基础治疗技术,促进患者保住自然牙,明显感受到这方面变化。
这件事促进了我们技术发展,临床经验丰富、技术高的医生,开始往数字化、微创、无痛这个方面转型,提升技术,提供附加价值更好的项目。市场体量变大,很多年轻医生也开始慢慢加入。
思远:种牙降价后,价格仍然不低。海外的经验是,会有一些商业保险做补充。国内怎么样?
朱可希:国内医保体系想承受种植牙支付,负担太大了,商业保险无疑成为好的选择。但目前,全世界来看都不是首选,而是作为复选,原因是成本、消费金额过高。个人觉得,种植牙这一块可能未来还以自费为主。
从“治疗为主”到“预防为主”,强化全民口腔健康教育体系
思远:数据显示,我国国民60岁以上的老人,80%都有牙齿健康问题。医生种牙收入大幅下降,未来医生缺口会不会更大?
朱可希:可能性不大。种植牙医一般是行业里优秀、资深的,收费也高。所以,这些医生很少愿意让其他医生进入这个领域,老医生也不太愿意去教。政策落地后,很多老医生会往更高的技术发展,愿意更多做复杂病例,也会让新医生进来。所以,行业会快速适应,产生大量优秀的种植医生。
思远:新政是否会提高全民口腔健康理念?顶层设计怎么做?
朱可希:行业进入到稳定增长期,倒逼口腔医疗机构,关注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口腔健康管理。国家层面教育非常重要,从娃娃抓起,构建社会体系化的口腔预防体系。
临床口腔医疗人员,开始关注客户长周期管理,设立专门岗位,经营意识和结构彻底改变。真的发生了非常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