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益千帆竞发,共益未来不止歇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05-29 15:24

从2008年至今,中国互联网公益在曲折和探索中走过了15年的发展路程,数据和成效直观可感。每天、每人、每地,共生、共长、共创,互联网公益从“他们”变成“我们”,善意在各处流动,汇聚形成普惠网络,不断拓展可能性边界,挖掘公益更多潜力,不断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南方周末研究员 郑硕 赵明鑫 实习生 张艳秋

发自:北京

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十三个全国助残日,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阿里巴巴直播助残“浙励播”项目首场直播正式启动。

“培养一批优秀的残疾人主播,推广一批残疾人和助残机构生产的优质产品”,通过直播电商,让残疾人群体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灵活就业。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从“被动驱逐”走向“积极融入”。这中间,是技术、是人文、是公益,而公益的力量不止于此。

自2008年汶川地震带来互联网公益元年的探讨,到如今经历三年疫情“大考”,回望眼,互联网公益正在曲折中获得新生。

技术+公益,从可能到必然

2020年的互联网公益峰会,面对因疫情而首次采用的线上活动形式,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组委会主席、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在主题演讲中说道:“无论疫情怎样想把世界切割成一个个孤岛,数字技术把我们连在了一起,公益的精神把我们连成了一体。”

在现实案例实践中,从乡村儿童能够坐上校车、走进校园、吃上饭、洗上澡;到弱势群体能够借助直播走出方寸之地,走向人群之中;再到沙漠地域被树木覆盖、滞销的农产品重建新的销售渠道,甚至走失的孩子、远方的动物都能获得帮助。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互联网公益的身影,技术无疑在更丰富的连接关系中帮助公益实现持续“破壁”,真正实现“共益”。

正如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艳的评价:当公益事业与互联网、数字技术相融相生,释放出的能量就是如此巨大。公益与数字化深度结合,数字技术为公益注入了强大的驱动力。

以腾讯公益、阿里巴巴公益、美团公益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扮演着“连接器”角色。99公益日、乡村教师计划、乡村儿童操场公益……每一项公益实践都以技术为底座,捐步数、捐能量、捐小红花……践行着“指尖公益”“人人公益”的具体内涵。

实践也证明,技术与公益的有机融合,也正发挥着1+1>2的功用。从蚂蚁森林将用户公益等行为数据转化为扎根沙漠的梭梭树,到腾讯公益平台上“再想一想”的“冷静器”功能,再到美团公益“知道自己捐赠的拼接地板最终铺设在哪个幼儿园的第几行第几列”,透明公益、理性公益概念也在技术的加持下走入社会视野。

“公益慈善,渡人渡己,就好比过河,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就是给公益行业送来了新的桥和船。”郭凯天将数字技术喻为“桥”和“船”,数字技术则为“第三次分配”这双“看不见的手”提供了“渡河”的能力。

在2023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以下简称“互联网公益峰会”)上,“技术公益云展馆”持续迭代升级,展示着互联网公益的最新成果。

展馆通过小程序将公众拉入技术公益的广袤领域中,例如公众可以通过“一起修长城”小程序游戏体验线上“搬砖”的乐趣,领略AR、VR技术还原的古迹风采,也能看到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为盲人研发的计算机,还可以“云养大熊猫”,深度感受四川熊猫村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共益模式。

“借助数字技术,慈善项目、慈善服务打破了行业界限,突破了地域限制,极大提升了慈善活动的效能和社会影响力。”2022年峰会致辞中,时任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爱文就曾对数字技术的“赋能”表示认可。

中国样本,从萌芽到勃兴

上述所提及的“技术公益云展馆”是“中国样本”的一个体现,在围绕“中国式公益”这一主体进行的数字化探索中,集中展示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民众自发的网络捐款,到现今互联网公益年筹集资金规模近百亿,中国互联网公益已经从量变实现质变。从萌芽起步到蓬勃发展,再到如今逐渐成型,中国人依托移动互联网,成为全球互联网公益最大公益捐赠群体之一。截至2022年9月,民政部指定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共 30 家,累计带动网民参与超 510 亿人次。

那么,互联网公益的“中国样本”具体又是什么?这份答卷也在公益实践中日益清晰。

互联网公益峰会上发布的《互联网公益慈善“中国样本”》研究报告指出:公益慈善“中国样本”,是基于互联网发展所涌现的技术创新、移动互联、数实融合等优势,在政府支持与指导下,由互联网平台推动公益与用户日常生活场景的深度结合,推动公益行业信任机制与透明化的数字转型,推动扎根县域和基层毛细血管的共同富裕生态圈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公益参与门槛最低、公益交互方式最丰富、公益杠杆作用最显著的全民公益发展新路径。

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在互联网公益峰会上分享中提及,通过云端数字化的汇集,拼多多把小农户的产品直接对接到更大的市场,和9亿的消费者。“希望持续投入农业科技,助力农业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无独有偶,抖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产品总经理唐垲鑫也分享了抖音通过技术参与古籍保护的努力。据他介绍,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方法等数字化技术的利用,抖音在2022年上线了古籍阅读平台“识典古籍”,目前有超过1000多部古籍向社会免费开放。

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公益实践正在不断扩展着中国互联网公益的边界。

互联网公益“中国样本”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多认可。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皇家讲席教授、塞浦路斯大学欧洲研究学教授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在峰会上表示,现代科技是推动很多人参与进公益的动能,中国则是成功运用这些科技的“带头人”,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小额捐赠的先行者,为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公益样本,这个样本也能被复制到全球其他地方。”

探路之道,从更高额到更健康

从2008年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元年”,到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并施行,中国慈善事业告别“野蛮生长”,进入法治时代,行稳致远。及至2022年,《慈善法(修订草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进行审议,互联网公益成为重点关注领域。在法治的保驾护航下,中国互联网公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愈发清晰、明确。

这场高质量发展的探路之旅,建立在亮眼的公益成果上。2022年中国互联网峰会数据统计显示,中国互联网公益达成了“双百亿”的成绩:连续三年以来,每年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2021年通过互联网募集善款近100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18%。

新一年的互联网公益峰会在过往“更高额”的基础上,追求“更健康”的未来发展模式,推动融合创新,实现可持续,让互联网公益更普惠、更开放,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而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探寻也正走向纵深处,互联网公益峰会上所提及的“授人以渔”很好地概括了这一旨归。纵观以往公益组织的运行模式,“点对点”帮扶是主流形式,“缺什么补什么”,公益的身影仅局限于此时此刻,短暂在场、快速离场。

胡海河是阿里巴巴乡村特派员项目的负责人,截至2022年12月,该项目共有27人入选,其中22人目前仍扎根乡村一线。乡村特派员们担当起基层地域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为土特产规划搭建“走出去”的路,将直播、电商带进农村、开展培训,不断增强当地老乡的技能,让改变在一点一滴中发生。由此可见,“长线条”的公益发展模式往往能够实现“授人以渔”。

“毫无疑问,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发展互联网公益的最好时期。”郭凯天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互联网公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人人公益从强调募捐的“数量”走向强调更健康发展的“质量”,从追求看得见的真金白银,到重视对三次分配、乡村振兴等社会议题的全方位参与,追求更全面的社会价值。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