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特别策划|经典车盘点 回顾共和国车轮滚过的历史(上)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1 03:28

汽车工业,是在许多相关联的工业和有关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企业。作为涵盖工业门类最广的工业之一,汽车工业最能够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汽车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1951年,一辆试制的吉普车在工匠的敲敲打打中从天津汽车制配厂诞生,新中国有了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宣告中国汽车工业的车轮正式开始转动。几十年以来,中国汽车从仿制,自主研制,合资,到如今与合资比肩甚至超越,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正值祖国70周年大庆,我们一同来回顾中国汽车史上,与网友一起分享那些记录新中国汽车工业成长的经典车型。

【1951】新中国第一辆汽车——吉普试制车

1951年,天津汽车制配厂(今天津机械厂)根据需要开始制造吉普车。同年9月14日,工厂试制的第一辆吉普车完成,这辆试验车便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制造的第一辆汽车。

由于当时制造技术落后和生产配套设施不足等原因,天津汽车制配厂并未大规模量产,而仅是生产了两辆,第二辆于9月19日完成,这两辆吉普车属于试验用车,没有吉普车该有的越野性能。1951年9月25日,这两辆吉普车作为国庆礼物开赴北京。

【1956】新中国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汽车——解放CA10

1949年12月国家领导人访问苏联,在参观汽车厂时对随行的同志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工厂,随后中苏商定苏联全面援助中国建设第一个载重汽车厂。1952年,中央正式决定在吉林长春成立汽车工业工厂。1953年7月15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奠基,中国开始建设第一个大型汽车工业基地。1956年7月13日,工厂生产的首批12辆“解放”牌CA10型载货汽车缓缓驶下生产线,中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正式结束。

“造出争气车,献给主席”——“解放”牌CA10载货汽车由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引进苏联汽车厂的吉斯150型长头卡车技术进行生产,而吉斯150的蓝本是美国纳威司达的K系列卡车产品。解放CA10车型载重量4吨,搭载一台5.6升6缸发动机,最大功率90马力,匹配了5速手动变速箱,最高车速75km/h,百公里油耗29L。

从1956年长春一汽第一台解放车下线到1986年宣布停产,“解放”牌CA10载货汽车共计生产近130万辆,占当时全国汽车总产量的一半,除了载货,它还被改造成加油车、运水车、工程车等众多车型,支撑起了我国的公路运输事业,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国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它的形象还被印在了第三套人民币一分钱纸币上。

【1958】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红旗CA72

1958年,在“乘东风、展红旗,造出高级轿车送给主席”的口号中,第一辆红旗牌汽车诞生了,但当年诞生于一汽的我国第一辆国产小轿车并不叫"红旗",而是引用主席“东风压倒西风”的论述定名为“东风”,定牌为CA71,但CA71并未真正投产。1958年8月在“东风”牌轿车的基础上,经过工人、技术人员和领导的共同努力,第一台正式编号红旗CA72高级轿车试制成功,这是中国第一辆真正的高级轿车。

为了这辆车的试制,当时的总理把法国雷诺公司送给他的轿车赠给一汽做样车,当时的总司令捷克产斯柯达轿车也送给一汽,而副总理将自己坐的奔驰600轿车也赠给了一汽。

CA72参照克莱斯勒C69型试制,但车身却完全自行设计,车体宽大厚重,前格栅采用中国传统的扇子造型,后灯使用了大红宫灯,极富中国的民族特色,别具一格。发动机罩、翼子板上红旗标志迎风飘扬,极富气势。内饰仪表板用"赤宝沙"福建大漆,座椅包裹了杭州名产织锦缎,民族气息十分浓郁。配备的62千瓦v型8缸液冷发动机和液力无级变速器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红旗CA72从1958年生产到1966年,共制造了202辆。1960年,红旗CA72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被外媒称为“中国的劳斯莱斯”并登上《世界汽车名录》,“红旗”轿车正式被列入世界名车品牌。1962年起,红旗CA72正式承担接待外宾任务,从这时起,红旗ca770型三排坐高级轿车、 CA771型双排坐高级轿车、CA772型三排坐高级轿车、CA773紧凑型三排座高级轿车等车型相继问世,“坐红旗车”与“见主席”、“住钓鱼台”一道被视为中国政府给予外国来访者的最高礼遇。

【1964】上海牌SH760型轿车

上海牌轿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一汽一个月造出红旗的消息振奋了上海汽车人。同年的9月28日,“凤凰”牌轿车以西德的奔驰220S为蓝本,在上海交电汽车装修厂技师的手工敲打下正式诞生。1959年,凤凰牌轿车驶入中南海并得到了肯定,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要求将该车进行量产。在1958~1964年间,“凤凰”牌轿车经过几轮样车试制最终在1964年正式更名为“上海”牌并投入生产,车型正式更名为上海牌SH760。

在“大联合”的生产方式下,当时几十个上海最有实力的工业企业都参与了凤凰牌汽车的生产过程。上海汽车底盘配件厂完成了悬架、转向器、前减振器、传动轴、制动器等18个总成;上海内燃机配件厂试制出发动机;上海郑兴泰汽车机件制造厂制作变速器和螺旋伞齿轮。各种零件给到上海汽车装配厂进行最后的整车组装。

上海牌SH760从设计到制造都很大程度的模仿和借鉴奔驰220S,但无论前脸造型还是车尾都有着非常独立甚至相当创新的设计。而考虑到定位以及用途,上海牌SH760在内饰以及乘坐空间的打造上也与红旗CA72有着一定的差距。动力方面,上海牌SH760搭载的是上海汽车发动机厂生产的金凤牌680QK的2.2L排量6缸发动机,最大功率90马力,悬挂则采用了当年并不多见的四轮独立悬挂设计。

1974年,上海牌SH760迎来了大改款,推出了上海牌SH760A车型。除了普通型公务车,1965年开始试制在上海牌轿车基础上改进的敞篷检阅车,从1958年手工打造出第一辆车到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牌SH760型轿车是国内惟一普通型公务用车,也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接待外宾的主力车型。1991年10月,第10万辆也是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下线,上海汽车厂并入上海大众,上海牌汽车正式尘封。

【1977】第一辆装备转子发动机轿车——上海SH750

转子发动机诞生于德国,由菲力克斯·汪克尔发明,凭借着娇小的体积和强劲的动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技术变革热潮;发展于日本,由马自达发扬光大。但少有人知道,转子发动机也曾在中国的汽车制造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给早期的“中国制造”带来荣耀的光环。

1969年11月,天津市货车修理厂的TJ140型卡车配备了同年由天津动力机厂成功生产的国产转子发动机,世界第一辆装配转子发动机的卡车制造成功。在随后长途路试中,TJ140型卡车展现出了与道奇T234型的技术相比分毫不差的优秀素质,堪称当时“中国制造”的巅峰之作。

除了国产卡车,转子发动机同样被配备到了国产轿车身上,1975年,上海汽车拖拉机研究所着手开发上海牌轿车的换代产品,从设计到试制共花费两年时间。1977年,造型设计紧跟国际潮流的上海SH750型轿车试制成功,首批氛围两种型号,一台装备上海汽车发动机厂开发的680Q型6缸发动机,另一台则装备了国产转子发动机。

这台比肩当时国外技术的产品最终因为上海汽车拖拉机研究所与上海汽车制造厂意见不统一而没有最终投入批量生产。但作为自主开发轿车的一次尝试,上海SH750型轿车的开发为上海汽车工业培养了一批人才。

【1965】第一种自主开发、批量生产的轻型越野车——北京吉普212

北京吉普212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当时位于重庆的长安厂(456机械厂)就已经开始进行研发轻型指挥车辆的工作,其原型车是美军威利斯M38A1吉普车。由长安厂负责研制车辆的车身、大梁、悬架和前后驱动桥等部分,动力总成部分则由湘江机械厂(331厂)负责。1958年5月,新中国第一辆吉普车——长江牌46型4X4吉普车正式下线,开创了我国自行生产轻型越野车的历史。次年的新中国的十年阅兵大典上,20辆长江牌吉普参加了阅兵仪式,直到1963年,长江46型吉普一共生产了1390辆。

随后,长安厂根据当时国家的需要,将长江46型吉普的全部生产技术和制造图纸转交给了已经筹建完毕的北京吉普车厂。1961年3月,北京汽车制造厂轻型越野车项目正式上马,6月北汽试制出BJ210C样车,它以“东方红”轿车为基础,动力与传动系统等与“东方红”通用,车身、分动箱、前桥等重新设计。1965年,北京吉普212正式诞生。

北京吉普212用于指挥员乘用、武器运载等用途,因此采用了可拆卸式的软顶设计。车采用前后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具有相当强的越野能力动力系统上,它搭载了一台排量为2445cc的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采用四轮驱动,前后鼓式刹车,与发动机匹配的是一台3速手动变速箱,其最大功率为75马力,最大扭矩为172牛·米,车重1395kg,最快时速可达120-130公里/小时,百公里油耗约为14L。

1983年,北汽引进了具有当时国际领先水平的美国切诺基吉普车,BJ212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并定于1990年结束生产。但自1987~1993年间,北京吉普公司在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切诺基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BJ212不断实施年度型改进和新技术嫁接使老产品焕发了新春。

BJ212是中国最早生产的乘用车,从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乘敞篷“212”检阅红卫兵至今,它的市场保有量达60万辆,累计产量中国第一,这位老兵如今仍在销售,它的传奇还在继续。

【1973】第一次大量进口技术先进的轿车——第四代丰田皇冠

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结果是丰田轿车第一次大批量进口中国,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批量进口西方先进轿车。而丰田皇冠和我国的渊源是从第四代开始的。1973年周总理亲自与日本谈判引进了200辆第四代皇冠,专门用于广州交易会接待外商。

早在1970年,作为日系日系旗舰的第四代皇冠就被丰田推出,外型上更加考虑到空气阻力的因素,其采用的流线设计相较于现代轿跑仍然有着难以拒绝的魅力,巨大的进气格栅、“纺锤式外观”的新造型是第四代皇冠最大的特征。其配置得到了更为革命性的改变,内部车厢的采用连体式无头枕的座椅设计,高配车型中配备了助力转向系统、电动车窗和立体声音响系统等豪华配置。

从外观尺寸上来看,第四代丰田皇冠如今的一台紧凑级轿车无异,它的车身长度为4680毫米,车身宽度为1690毫米,轴距为2690毫米。动力为一台排量2.56升的直列6缸发动机,发动机的最大功率150马力。

但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之外的其他地区基本见不到轿车,而这些大城市的轿车除了少部分红旗和上海牌轿车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产品占据了主流,这些车配置水平非常低,国人对汽车的概念与西方汽车工业发展水平脱节。而彼时的第四代丰田皇冠虽然在皇冠车系中称不上优秀,但和当时国内流行的东欧轿车比起来浑身都是优点,被大量进口到中国之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四代丰田皇冠是丰田第一次以进口豪车的身份出口给中国的豪车,超豪华的旗舰版本另当时的国人大开眼界,并且用优秀可靠的性能征服了国内的汽车市场,一度成为中国大城市的豪华车的典范代表车型。

【1985】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车型——北京吉普切诺基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汽车合资合作的发展时期,合资车企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1983年5月5日,第一个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正式成立,注册资金为5103万元,北京汽车制造厂出资3503万,占股68.65%;美国汽车公司(AMC,后来被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收购)投入Jeep产品、技术以及800万美元,占股31.35%。1984年1月15日,北京吉普正式营业。1985年,第一款产品BJ213型切诺基正式投产。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款合资车型,它开启了一个时代,中国汽车工业从此和过往再不相同。

BJ213型切诺基设计非常方正,车身棱角分明,7孔进气格栅个性鲜明,在如今Jeep车型的设计上都有传承。性能方面,BJ213型切诺基装备一台2.5升或者2.8L发动机,其中装机量最大的 2.5L自然吸气发动机代表着当时的主流水准,它采用多点喷射技术,压缩比为8.1:1,最大功率78kw,最大输出扭矩180牛米,油耗大约12L。北京吉普引入了与美国同步的生产技术,在但主要是进口零部件组装。

BJ213型切诺基并非当时美国的先进甚至主流产品,但相对北京212,它的密封性、稳定性、动力性和操控性让国人大开眼界。后来随着桑坦纳、广州标致以及捷达等合资轿车的上市,切诺基的光辉岁月慢慢结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983】推动零部件工业发展——上海大众桑塔纳

1978年年底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正式拉开,当年11月,以中外合资的形式在上海实施汽车项目获得了批准。当时日本汽车公司对中国市场奉行“只卖商品,不卖技术”,最后,上海选定了既愿意提供最新技术又肯投入资金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

桑塔纳最早接触中国是在1982年,当时上海拖拉机厂(上汽的前身)开始以CKD(直接进口整车零部件到国内组装)方式生产桑塔纳车型,1983年,中国第一台组装桑塔纳正式下线。1985年,中德双方各出资50%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随后桑塔纳国产车型开始逐步提高国产化率。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当年的被引入的桑塔纳正是德国大众的Passat B2车型,国产之后的三厢桑塔纳轿车长×宽×高分别为4546mm×1690mm×1427mm,轴距长2548mm,采用1.6L直列4缸8气门化油器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为87马力(64千瓦)/5200转,最大扭矩为128牛米/3000转,变速器采用4挡手动变速器,悬挂方面采用前麦弗逊独立悬挂和后拖曳臂半独立悬挂。

配置方面,早期桑塔纳轿车相对简单,没有真皮座椅、ABS、EBD、安全气囊、遥控钥匙等配置,但当时桑塔纳在国产轿车中难得一见的扎实底盘、优异做工和用料以及宽敞的空间赢得了当时消费者的青睐。

上海大众桑塔纳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车,其背后的上海大众这一跨地区、跨行业的宏大系统工程带动了一大批配套工业的技术进步,为形成符合国际水准的零部件生产打下扎实的基础,大大推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如今,桑塔纳系列产品已经完全中国化,并且仍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1984】第一辆中日合作生产的微型汽车——天津TJ110

1984年9月25日,天津汽车制造厂(天津一汽华利前身)与日本大发合作,中国第一辆由中日合作生产的微型汽车天津TJ110在市郊杨柳青镇的天津市汽车制造厂下线。第一批汽车采用CKD形式进入中国,日本零件在中国组装,装焊、油漆、总装、质检,一共 8个人参加装配,由于技术条件并不成熟,在随后的两三个月里,总共只生产了几十辆车。

天津TJ110的原型车是日本市场的第六代大发Hijet 850,它于1981年正式推出,有着当时同类型车共有的“微面”特质:平头设计、超短轴距和超窄车宽,虽然占地面积很小,但车身高度高大、车体方正,空间利用率极高,跑起来也十分灵活。动力方面,装配质量好的天津黄大发最高表速可以开到130公里/小时,0.85升排量发动机最高输出40匹马力。

不过在当时,它还有着另一个响亮的昵称:“黄大发”。当时的天津大发的之所以选择了更加醒目的黄色车身涂装,为了能在一片车辆中很容易被识别。其实当年TJ110并不一定都是黄色,但由于当时京津地区的微面出租车都采用黄色涂装,因此才有“黄大发”的昵称。因为出色的实用性和经济性,载人、运货都办得到,正是这种强大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在那个车型选择并不多的年代,成为家用、个体户、出租车的的首选,在当时遍布全国。

【1986】第一部引入国产的高级轿车——一汽奥迪100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对轿车的需求急剧增加,国内轿车产量不足、产品单一的问题逐渐加剧,中国政府决定引进奥迪100。1986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各组装了100辆奥迪100轿车,共计组装200辆;次年,上海大众组装499辆,一汽组装500辆,两家共组装奥迪100轿车999辆。

根据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1988年签署的技术转让协议,一汽以许可证和CKD组装方式生产奥迪100。1989年末,奥迪100焊装线开始调试。一汽的技术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生产线的装配调试。1989年4月21日,奥迪100轿车总装线建成投产,同年8月1日,第一辆奥迪100轿车下线,当年组装1922辆奥迪100轿车,比上年增长116%。

最早的国产奥迪是C3平台的奥迪100,引进到中国生产的它凝聚了奥迪全部科技成果。它采用流线型设计,是世界上第一款风阻系数达到0.3的量产轿车,且车结构全部采用轻量化材料制成,先后被评为1983年“世界车”、“全球年度最佳轿车”并获得一系列世界性大奖。

从1988年开始建设,到1997年,一汽共生产奥迪100和基于奥迪100的小红旗轿车123294辆,国产化率分别达到82%和93%,满足了国内市场需要,中国从此开始批量生产拥有国际水准的中高级轿车。10年间销售收入达到311亿元,实现利税66亿元,而且为国家创造大量收入。同时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为建成一汽-大众15万辆轿车基地与进一步合资合作铺平道路;也为奥迪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高档汽车品牌奠定了基础。

【1986】国民微型车——夏利

除了前文提到的“黄大发”原型车大发Hijet 850,1983年,天津汽车工业公司还提出了以CDK方式引进第二代大发Charade轿车的方案并获得中央同意。时任天津市长以“华夏得利”的寓意将这款车命名为“夏利”。1986年9月30日,以CKD方式引入生产的第一台夏利TJ730顺利下线,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引进、当年投产、当年受益”的奇迹。

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买断了大发有关于这两款车的所有技术自主进行开发生产。第一批出产的夏利TJ730在外形上与大发Charade相差无几,两厢而小巧可爱的车身是它最大的特征,最初的两厢版夏利搭载了一台代号为TJ376Q的三缸1.0L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53马力,最大扭矩77N·m。

1988年,夏利引进了第三代大发Charade车型,1989年8月,天津市微型汽车厂二期工程按原计划顺利竣工并交付使用,由此天津市微型车厂形成了年焊装夏利轿车车身3万辆,组装夏利整车1万台的生产力。随后,夏利推出了改款的TJ7100车型,并将它们命名为TJ7100A/TJ7100UA。

90年代,“黄大发”占据了出租行业的半壁江山,而之后夏利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格局,凭借结实耐用、经济实惠,以及维修方便、养护成本低等优势,夏利迅速成为各大城市出租车市场的不二选择,并且早早进入了中国的家庭用户。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夏利始终保持经济型轿车销量第一的位,单一品牌产量已达100万台,保有量70万台,年均销售量10万台以上。巨大的产销量使得夏利成为国内微型轿车的标杆产品。

中国汽车行业一路见证了祖国70年经济的发展,从无到有历经筚路蓝缕的几十年历程,每一辆经典车都浓缩了共和国的一段记忆从当初锤子榔头到如今领先世界的生产线、从当初手工匠人到如今的流水线机器人,伴随工业水平、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汽车销量已经连续10年雄踞世界第一。未来,中国汽车工业仍将伴随共和国一同成长,一同前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