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在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指导,抖音发布《2024抖音博物馆生态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博物馆打卡数同比增长34%,带动博物馆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149%。博物馆正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许多年轻人爱上了“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
“文博热”在抖音持续升温。过去一年,博物馆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191%,累计播放量同比增长62%,00后、北方人更爱看博物馆相关内容。专家型导游和考古大咖,在抖音科普文博知识,让网络变成博物馆的第二课堂。过去一年,抖音上的博物馆专业讲解视频时长共计24360个小时,全部看完需要两年零九个月。
“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博物馆成文旅打卡新地标
了解一座城市,从博物馆开始。越来越多人被博物馆和文物短视频“种草”,从而去打卡博物馆、体验一座城市,“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成为年轻人出游新现象。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博物馆打卡数同比增长34%,博物馆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149%。其中,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打卡量均增长10倍以上,助力安阳城市打卡量增长20%;三星堆博物馆打卡量增长126%,带动所在城市四川德阳打卡量增长12%。
去年5月,青州博物馆新馆开放,作为全国首个县级国家一级综合性博物馆,该馆位列抖音潍坊展馆展览好评榜TOP1。目前,抖音吃喝玩乐榜的展览展馆好评榜,已上线342个城市,榜单获得近2亿次点击,“跟着抖音逛展览展馆”成为一种博物馆打卡趋势。
从博物馆视频观众的人群年龄看,相比于其他年龄段人群,00后用户观看博物馆视频的偏好度更高。从地域看,北方人更爱看博物馆相关内容,北京、陕西、辽宁、内蒙古、山西在偏爱博物馆视频的省份中位列前五,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山东、河北、河南、江苏。
专家型导游和考古大佬参与科普,博物馆有了“第二课堂”
报告显示,一批专家型导游和讲解员在抖音走红,开辟了博物馆文化普及的“第二课堂”。
95后导游@西安导游芥末,通过生动、细致的讲解把兵马俑讲“活”了,在抖音收获超过426万粉丝。她日常大量阅读历史书、看相关纪录片和讲坛类节目,有网友评价“一个导游硬生生干成历史专家了”。还有从业二十多年的老导游@小黑诸鸣,在甘肃天水麻辣烫走红后,他领着506万人次直播“云游”麦积山石窟和天水市博物馆,挖掘天水美食背后的8000年历史。
考古学者在抖音做文博科普,让博物馆背后的文化故事有了更多线上受众。浙大考古学博士@水星逛博物馆,几年来带网友体验小众博物馆,不少小众馆因她的短视频需蹲点抢票才能预约到门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教授张良仁,在抖音分享美食背后的历史知识,成为被200万粉丝催更的“抖音赛博导师”。
此外,更多来自考古发掘一线的大咖们,也加入了这场文博科普联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人许宏,曾任河南二里头考古队队长20年,网友在他的抖音账号评论区热烈讨论“二里头是否为夏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陕西考古许卫红,主持过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工作,她在抖音通过短视频分享挖掘兵马俑的故事。
文创和展览结束语“走红”,网友打卡博物馆有新玩法
有知识有内涵的创意文创,是吸引网友打卡博物馆的动力之一。如今,各大博物馆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推介文创产品。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电商博物馆文创销量同比增长超11倍。综合文创销量、视频播放量等因素,故宫日历、国家博物馆立体冰箱贴、甘肃省博物馆敦煌福手玩偶、苏州博物馆吴王夫差毛绒剑、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面具挂饰是抖音上最受欢迎的文创产品。
网友们打卡各地博物馆的方式也别出心裁。抖音话题词“与文物合影的正确姿势”下,网友晒出在云冈石窟的“与大佛击掌”照,在三星堆博物馆的“戴面具”借位式合影照等。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沉思罗汉因“无语菩萨”表情包走红,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超过2.1亿次,带动该馆打卡数同比增长360%。
“让过去拥有未来”“敦,大也;煌,盛也。”“也许它们在国内,亦或在海外被私家收藏,但无论在何处,都是故土的挂念,它们安好,便是晴天”……这些印在博物馆展厅里的结束语,在抖音上也成为网友分享和点赞的话题。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博物馆结束语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1000万次。
网友用记录延续了博物馆展览的影响力。在成都博物馆副馆长、总策展人黄晓枫看来,“如今的观众们不仅看展越来越细,也越来越想要参与其中。他们在各大博物馆展览上对结语的抓取分享,也相当于自己在参与这场展览的二次传播。”
今年春节、清明、五一等假期,多地文博场馆接待量创新高,“博物馆游”日益成为文旅业的新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金准认为,“博物馆已成为许多城市的核心旅游目的地,很多人到一座城市会先参观主要博物馆,所以博物馆会为地方文旅市场起到引流作用。”随着更多博物馆积极拓展线上线下、馆内馆外联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将在推动文博知识传播、带动博物馆打卡、促进城市文旅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封面新闻记者 黄靖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