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0多年,在长期受到核问题困扰的朝鲜半岛,美国的核潜艇又要来了。
4月26日,美韩总统在白宫举行会晤,共同发表《华盛顿宣言》,阐明加强对朝鲜“延伸威慑”的各项措施,包括定期派美军核潜艇、设立核磋商小组、加强联合演习等。
舆论认为,这是美韩就提供“核保护伞”达成的专门文件,在美国盟友中较为罕见,凸显美国对韩国的坚定承诺。但问题在于,美国的“核保护伞”撑得比以往更大,韩国真的会比之前更安全吗?
物质落实
自2021年上任以来第二次,拜登在白宫摆下国宴,招待对美进行国事访问的韩国总统尹锡悦。拜登政府称,这凸显华盛顿对“印太地区”关键盟友的重视。
到访第三天,美韩领导人举行时长约80分钟的会谈,达成6份成果文件,其中的主打项目《华盛顿宣言》聚焦两国如何提升对朝鲜的威慑力度,包括几方面要点。
一是派遣。美国将定期向韩国派遣战略资产,包括核潜艇、轰炸机、航母等。这将是自1981年以来美国核潜艇在朝鲜半岛海域的首次部署。
二是磋商。双方将建立“核磋商小组”机制,两国高官将定期会面,聚焦核与战略规划问题,扩大核危机磋商。这将与冷战期间美欧之间的核武器部署接触机制类似。
三是演练。两国将加强在朝鲜半岛执行核威慑所需的模拟演习和训练等。韩国“最先进的常规部队”将与美国的核资产一起进行规划和演习。
四是保持。韩国将保持其无核地位,重申对《核不扩散条约》的承诺。
会谈结束后,两国总统在联合记者会上发表讲话,各有侧重。
尹锡悦对宣言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美韩“延伸威慑”战略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
拜登则兼顾双重信号:重申不会在朝鲜半岛部署核武器,但强调将扩大核潜艇等战略武器的调遣规模。
上海社科院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刘鸣指出,“延伸威慑”是一个老问题,随着半岛局势的发展,韩国一直寻求加强对朝反制力量。韩美官员之前已沟通谈判好几个月,上述宣言的信息基本都已明确。从三方面要点看,韩国没有获得比预期更多的利益。
“核潜艇派遣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刘鸣说,与过去美军向半岛派遣B-2、B-52轰炸机等战略武器不同,核潜艇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但从目前看,它不是永久部署,只是经常性调遣,更多还是满足韩国的心理要求。
再看“核磋商小组”,刘鸣指出,这个机制的水平目前仍比北约内部的低,韩国没有达到北约成员国之间“核分享”地位,不会部署美国的战术核武器。未来机制的运行和落实,两国协调的深入程度,仍待观察。
最后看增加军事训练和模拟演习,“规模和指挥权都掌握在美国手上。”刘鸣说,从某种程度上说,象征意味比实际军事价值更为明显。
国际问题专家杨希雨认为,《华盛顿宣言》较以往韩美安全合作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同,具有实质意义。
“美国在韩国的战略资产明显增加,核打击能力得到提高。”杨希雨说,这是两国对所谓“延伸威慑”战略的一次重要的物质落实。如果纯粹从韩国的角度看,韩国境内将拥有更多的美国战略打击武器。理论上,韩国将得到更大保护,安全系数会比以前更高。这也是韩国政府大肆鼓吹“重大成就”的原因所在。
温差显现?
毫无疑问,在长期神经紧绷的朝鲜半岛,“核”一直是敏感字眼。
美国于1958年开始在韩国部署战术核武器。1970年代后期,美国核潜艇频繁访问韩国港口,美国在韩部署数百个核弹头。但自1980年代以来,美国从未向半岛部署核潜艇。1991年,美国从半岛撤回所有核武器。次年,朝韩签署半岛无核化联合声明。
不过,近年来,韩国舆论风向转变,支持美国再次部署、甚至韩国自行开发核武器的呼声渐高。
对此,美国立场较为明确:不会在韩国部署战术核武器,也反对韩国拥核。美媒称,白宫官员近几个月一直设法“安抚”韩国。
为何美韩会在核态度上产生一定温差?
刘鸣指出,韩国希望加强“延伸威慑”,既有内生动力,也有外在影响。
首先,尹锡悦政治上比较强硬,寻求压倒朝鲜,反对与朝鲜进行任何妥协性对话。拥有核武器是他作为极端保守派政客的基本诉求。随着韩国民意对拥有核武器的支持率上升(目前在64%至71%的区间),尹锡悦也承受压力。
其次,美韩同盟关系具有不对称性。韩国对美国“延伸威慑”战略的具体情况、实施过程都无法掌握。它希望提升在应对朝鲜方面的参与权和参与度,向国内有交代,也向朝鲜发出信号。
再次,随着朝鲜核导技术的发展,核弹头和核载体不再分离,从外界发现到发射时间间隔很短。韩国人士担心,美国会降低对朝威慑的等级,尽量不让朝鲜得到错误信号。如此一来,韩国对美国核威慑的可信性就产生一定怀疑。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对美国“核保护伞”的不信任,不是韩国一国的问题。
“盟友对美国的不信任由来已久。”杨希雨指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著名的“戴高乐之问”。
当时,苏联获得远程核导弹,欧洲领导人质疑美国是否愿意保卫它们。美国总统肯尼迪信誓旦旦地说,美国的“核保护伞”会保卫欧洲安全。而法国总统戴高乐当场发问,美国会为了保卫巴黎,甘冒纽约遭到核打击的危险吗?
究其背后,这是美国对盟友提供“核保护伞”与美国自身安全利益的矛盾,关乎现实利益问题。美国很可能会为了避免自己遭到核报复,而放弃对盟友的保护。
至于美国不希望在韩国长期部署核武器,分析人士认为,主要出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和原则。美国希望维持盟国对其保护的高度依赖,或许也希望维持现有的核不扩散体系。但从其行为看,一系列充斥冷战思维的做法,正对全球核不扩散体系构成破坏,与半岛无核化目标背道而驰。
安全困境
颇为矛盾的是,摆出最新“威慑”姿态、对朝发出严厉警告的同时,美韩又释放出“保持对话”的微弱信号。
会谈期间,两国领导人同意在不带“先决条件”的情况下继续“坚定”地寻求与朝鲜的对话和外交,以推进“实现朝鲜半岛完全无核化的共同目标”。
不过,有美媒指出,美韩没有指出任何有关“对话”的具体途径。
舆论普遍对半岛紧张局势升级表达担忧。从朝鲜角度看,美韩最新的核部署计划无异于新一轮挑衅,将为地区局势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
“总的来说,美国希望向朝鲜释放既强硬、又不过度刺激的信号。”刘鸣指出,目前,朝鲜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全球战略中,地位不是很高。韩国想把朝鲜问题炒热,但美国基本以控制为主,希望静观其变,实施“战略等待”。但可以想见,在美韩刺激下,朝鲜会进一步加快核发展。
“美韩这种具有实质意义的动作,肯定会引起朝鲜有实质意义的反动作。”杨希雨指出,换言之,韩国得到美国更多的战略打击资产,必然会引起朝鲜增加相应、甚者更多的战略打击资产,来制造对等的“核威慑”。韩国不可能更安全,反而是更不安全了。
回顾自冷战结束以来的30多年,杨希雨指出,朝鲜半岛一直处于全世界最具特色的“安全困境”之中。美国在韩国的战略资产越来越多,韩国的常规军备水平越来越高,但没人敢说现在的韩国比30年前更安全。来自朝鲜的核武器和导弹的威胁比以前前所未有地增大。这正是韩美不断加强自身安全的恶果。
“过去30年,南北双方走了一条错误道路。”杨希雨说,“安全不可分割”,这是一条铁律。从朝鲜半岛一个整体的角度看,韩国不可能把自身安全与朝鲜的安全完全割裂。不可能寻求自己的绝对安全,损害他国战略利益。双方必须把“竞争安全”变为“共同安全”,才能打开死结,摆脱越投入越不安全的困境。